晴隆縣三寶彝族婦女為“火把節(jié)”趕制繡球(圖)
亮點黔西南訊 日前,筆者在晴隆縣三寶彝族鄉(xiāng)大坪村看見,為迎接全省旅游發(fā)展大會在黔西南州召開和“2011晴隆•三寶彝族‘火把節(jié)’暨第二屆‘阿妹戚托’民族歌舞大賽”,該村彝族婦女正在趕制350個繡球。
提起彝族婦女,人們會馬上想到她們不僅心靈手巧,善于紡織、刺繡,而且還能以各種不同顏色的布料加工制作出考究、精細、有各種圖案的服飾。
繡球一般由彩繡做成,是中國民間常見的吉祥物。制作流程一般要經過漿布、裁剪、繡球、繪圖、刺繡、縫合成球瓣、填充(填充料一般為木糠)、拼縫成繡球。
三寶彝族鄉(xiāng)的每個村寨,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會制作繡球,現在都依舊保留著做繡球的手藝。連日來,坐在屋檐下制作繡球的景象,也是隨處可見。
據悉,近年來,三寶彝族鄉(xiāng)民族民間文化開展得有聲有色,除了最有特色的是被稱為“東方踢踏舞”的阿妹戚托舞蹈外,刺繡也是比較具有彝族特色的手工藝品,從婦女到小學生都會刺繡,而且都繡得很漂亮。
(陳亞林 攝影報道)
了解黔西南更多資訊,盡在亮點黔西南網微信,掃描下方二維碼免費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