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新天堂无码在线看|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麻豆|久久成人影院精品777|久久99这里只有精品国产|国产精品高潮呻吟久久AV|国产精品无码亚一区二区三区|99国产这里只有精品视频播放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睛隆

小城新聞路上的標桿——晴隆縣文聯(lián)主席、縣外宣辦原主任王光能的新聞人生

2013年11月03日 14:15:19來源:亮點黔西南 作者:陳鋼

    亮點黔西南訊 在黔西南州晴隆的城鄉(xiāng)大地、田間地頭,常常看到一個戴著眼鏡的白面書生,嘴上叼著一支煙,手里捧著記事本,走走停停、看看寫寫,這就是晴隆縣文聯(lián)主席、原外宣辦主任王光能的招牌動作。

    王光能自2007年任晴隆縣外宣辦主任,至2012年2月當選縣文聯(lián)主席后繼續(xù)抓外宣工作,六年來,他帶領全縣廣大通訊員筆耕不輟,讓晴隆的外宣工作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連續(xù)六年位居全州各縣市第一、被評為貴州日報通訊工作先進集體,創(chuàng)造了晴隆乃至黔西南州外宣工作的奇跡,說是新聞工作的“晴隆模式”也不為過。他個人的榮譽更是幾大摞,僅新聞宣傳一項就連續(xù)六年獲得貴州日報優(yōu)秀通訊員一、二、三等獎,被譽為晴隆新聞路上的標桿。
 
    完善機制:外宣平臺的搭建者
 
    2007年以前,晴隆縣的外宣工作形勢非常嚴峻,每年通訊員在省級媒體用稿均為個位數,在州級媒體用稿量也寥寥可數,一直在全州掛末。他調任外宣辦主任后,決心改變這種被動局面,把晴隆推介出去。經過深入思考,他覺得第一件事是要爭取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保障外宣工作經費。在他的努力下,縣里不僅將外宣經費納入財政預算,還出臺了《晴隆縣新聞報道稿費補助辦法》,凡在州級以上主流媒體正面宣傳晴隆的稿件,均給予一定的稿費補助。這一舉措,大大提高了通訊員寫稿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二件事是亟需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通訊員隊伍。經過摸底,他先把有一定文字功底、熱愛新聞寫作的20余名機關工作人員召集起來,在縣委黨校專門開辦了一期新聞寫作培訓班,邀請省、州媒體老師授課;之后又積極組織通訊員參加貴州日報社、黔西南日報社舉辦的新聞寫作培訓班學習。通過培訓,這批通訊員很快成長為全縣新聞寫作的骨干。2007年牛刀小試,全縣通訊員全年在《貴州日報》用稿達44條,位居全州各縣市榜首,自此一發(fā)而不可收,晴隆在省、州主流媒體用稿年年高居全州第一。
 
    經過幾年的發(fā)展,目前,全縣的通訊員隊伍已發(fā)展到150余名,遍布各行各業(yè)各階層,其中2名是《貴州日報》特約記者,2名是《當代貴州》特約通訊員,7名成長為《黔西南日報》特約記者,形成了你追我趕的大外宣格局。2012年,在中央、省、州各級主流媒體刊播稿件4800余條,其中通訊員在《貴州日報》發(fā)稿191條(頭版頭條6條、頭版及其他版面頭條16條),在《黔西南日報》發(fā)稿1286條(頭版頭條13條),大大提升了晴隆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苦中作樂:新聞路上的大忙人
 
    王光能是一個大忙人,一個閑不住的人。新聞采寫是很辛苦的,但王光能卻不覺其苦。他每天的工作,不是在采訪,就是在寫稿,不是在睡覺,就是在思考。凌晨,別人還在睡夢中,他已經在外出采訪的路上;中午,別人小憩,他卻在加班趕稿;別人踩著夕陽下班了,他卻在從鄉(xiāng)下趕回家的路上;晚上,他要開燈寫稿到深夜……他總是不按常規(guī)出牌,苦中作樂,早出晚歸奔波在新聞路上。
 
    他最關注的是民生,是平民,因此他堅持把手中的筆伸向最基層,始終把農民、干部、科技人員、老師作為宣傳采訪的主要對象,常常帶領廣大通訊員深入基層開展“走、轉、改”活動,他撰寫的一大批反映基層工作的新聞報道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反響。
 
    在工作之余,他還不斷地學習,充實自己。在晴隆,王光能的“愛學習”是出了名的,他充分利用空閑時間,上衛(wèi)生間都捧著書本。不僅學習中央、省、州、縣的各類會議文件和領導講話,還閱讀了大量有關社會、經濟、歷史、文學方面的書籍,家中藏書頗豐。多年來他堅持剪貼有關晴隆的報刊文章,至今已有厚厚的10多本,這些資料,翔實反映了晴隆變遷軌跡,可說是晴隆發(fā)展的“百科全書”,對他的新聞寫作有著重要的作用。
 
    他常說:“學習在于學以致用,靠的是堅持不懈,別人在吹牛談天,你就學習,別人學習一個小時,你就學習兩個小時。”這就是他總結的“4倍學習法”。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六年來,他先后在《人民日報》、《貴州日報》、《黔西南日報》等各級媒體發(fā)表新聞作品2000余篇(條),他的新聞作品具有全局性、重要性、新鮮性、獨特性、創(chuàng)造性、精密性、文學性等多種特性,多次入選中宣部《群眾工作案例選編》、《中國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實踐與探索教育讀本》、《貴州科學發(fā)展觀教育讀本》、《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巡禮》等國家級出版的重要文選,具有很大的社會價值,受到省、州領導的特別關注。
 
    打造品牌:晴隆名片的書寫家
 
    為了深化外界對晴隆的認識,縣委宣傳部決定打造一個縣域外宣品牌:“晴山千峰翠,隆地萬物華”。并重點推出了三張外宣名片:一是草地畜牧業(yè)“晴隆模式”,二是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三是原生態(tài)舞蹈“阿妹戚托”。
 
    如何將這三張“名片”推介出去?作為外宣辦主任,這一重擔責無旁貸地落在了王光能的肩上。
 
    在“晴隆模式”的宣傳上,他積極邀請中央、省、州媒體記者,并組織縣內通訊員撰寫了100多篇宣傳介紹“晴隆模式”的稿件,他自己也寫了20多篇。他撰寫的《“晴隆模式”花開正盛》、《波爾山羊駝起的傳奇》、《黔羊出山》、《山地牧歌》、《黨旗下的“晴隆模式”》、《鏗鏘的足音》、《盛世盛開和諧花》、《建成綠色家園》、《為了山川更秀美》等10余件長篇通訊,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了晴隆草地生態(tài)畜牧業(yè)的生態(tài)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為“晴隆模式”推波助瀾,逐漸成為中國西南地區(qū)喀斯特山區(qū)石漠化治理與扶貧開發(fā)的一面旗幟。
 
    為了提高二十四道拐的知名度,他積極參與各級媒體策劃、配合做好協(xié)調服務工作,在中央電視臺推出了《百山百川行·晴隆二十四道拐》、《二十四道拐——拐出晴隆大發(fā)展》、《愛電影送學·晴隆篇》、《中國·晴隆》等專集,配合鳳凰衛(wèi)視錄播了《尋訪抗戰(zhàn)路·二十四道拐》專集,在《貴州日報》推出《世界認識二十四道拐·二十四道拐從邊緣走向主體》專欄和長篇通訊《從一張歷史照片到一張世界名片》,在“黔西南文化講壇”推出《歷史的彎道》講座,他自己也撰寫了《天下第一彎》、《享譽世界的彎道》等作品。他還極力向縣里爭取并創(chuàng)辦了《二十四道拐》文學刊物。綜合宣傳推介效應的擴大,讓前來二十四道拐觀光旅游客流量節(jié)節(jié)攀升,使晴隆在中國西線旅游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原生態(tài)舞蹈“阿妹戚托”的宣傳推介上,他亦功不可沒。在他的策劃和組織下,縣外媒體和縣內通訊員深入挖掘,撰寫了100多條稿件,如《從大山深處走向國際舞臺的“阿妹戚托”》、《婚俗舞蹈“阿妹戚托”——從大山走向世界》、《東方踢踏舞:“阿妹戚托”》、《迷人的東方踢踏舞》等,起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應,讓“阿妹戚托”逐漸引起民族學界、藝術界、演藝界的關注,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列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通過三張“名片”的宣傳,讓世界了解了“晴隆模式”、認識了二十四道拐、知道了“阿妹戚托”,提升了晴隆的美譽度和知名度,晴隆的名字逐漸享譽世界。
 
    2012年2月,王光能當選縣文聯(lián)主席。在他的指導下,成立了作家協(xié)會、書法家協(xié)會、攝影家協(xié)會等6個協(xié)會,為晴隆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參與主編的《翠華晴隆》一書,將晴隆縣地理區(qū)位、天然稟賦、礦產能源、歷史文化、民族風情等進行翔實反映,體現(xiàn)晴隆縣境的“翠華”所在,是一部地方鄉(xiāng)土教材和外宣讀物。文聯(lián)成立當年,就被評為全省文聯(lián)系統(tǒng)先進集體,今年,6名縣內文學愛好者加入了州作家協(xié)會,6名攝影愛好者加入州攝影協(xié)會。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雖然離開了外宣辦崗位,但他依然執(zhí)著地耕耘在新聞的路上,沒有一刻停歇。他用他的智慧和汗水,為晴隆的新聞宣傳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奠定了晴隆外宣工作的堅實基礎,書寫了晴隆新聞史上的新篇章,也實現(xiàn)了他自己的人生價值。
 
    這就是王光能的新聞人生,他為晴隆新聞工作者樹立了一個標桿。晴隆的新聞史冊上,注定要給他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陳鋼報道)
 
 
 
 

我要評論

共有0條評論

熱文排行

24小時 一周 一月

小城新聞路上的標桿——晴隆縣文聯(lián)主席、縣外宣辦原主任王光能的新聞人生

亮點黔西南 | 2013年11月03日 14:15:19 | 陳鋼

    亮點黔西南訊 在黔西南州晴隆的城鄉(xiāng)大地、田間地頭,常?吹揭粋戴著眼鏡的白面書生,嘴上叼著一支煙,手里捧著記事本,走走停停、看看寫寫,這就是晴隆縣文聯(lián)主席、原外宣辦主任王光能的招牌動作。

    王光能自2007年任晴隆縣外宣辦主任,至2012年2月當選縣文聯(lián)主席后繼續(xù)抓外宣工作,六年來,他帶領全縣廣大通訊員筆耕不輟,讓晴隆的外宣工作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連續(xù)六年位居全州各縣市第一、被評為貴州日報通訊工作先進集體,創(chuàng)造了晴隆乃至黔西南州外宣工作的奇跡,說是新聞工作的“晴隆模式”也不為過。他個人的榮譽更是幾大摞,僅新聞宣傳一項就連續(xù)六年獲得貴州日報優(yōu)秀通訊員一、二、三等獎,被譽為晴隆新聞路上的標桿。
 
    完善機制:外宣平臺的搭建者
 
    2007年以前,晴隆縣的外宣工作形勢非常嚴峻,每年通訊員在省級媒體用稿均為個位數,在州級媒體用稿量也寥寥可數,一直在全州掛末。他調任外宣辦主任后,決心改變這種被動局面,把晴隆推介出去。經過深入思考,他覺得第一件事是要爭取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保障外宣工作經費。在他的努力下,縣里不僅將外宣經費納入財政預算,還出臺了《晴隆縣新聞報道稿費補助辦法》,凡在州級以上主流媒體正面宣傳晴隆的稿件,均給予一定的稿費補助。這一舉措,大大提高了通訊員寫稿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二件事是亟需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通訊員隊伍。經過摸底,他先把有一定文字功底、熱愛新聞寫作的20余名機關工作人員召集起來,在縣委黨校專門開辦了一期新聞寫作培訓班,邀請省、州媒體老師授課;之后又積極組織通訊員參加貴州日報社、黔西南日報社舉辦的新聞寫作培訓班學習。通過培訓,這批通訊員很快成長為全縣新聞寫作的骨干。2007年牛刀小試,全縣通訊員全年在《貴州日報》用稿達44條,位居全州各縣市榜首,自此一發(fā)而不可收,晴隆在省、州主流媒體用稿年年高居全州第一。
 
    經過幾年的發(fā)展,目前,全縣的通訊員隊伍已發(fā)展到150余名,遍布各行各業(yè)各階層,其中2名是《貴州日報》特約記者,2名是《當代貴州》特約通訊員,7名成長為《黔西南日報》特約記者,形成了你追我趕的大外宣格局。2012年,在中央、省、州各級主流媒體刊播稿件4800余條,其中通訊員在《貴州日報》發(fā)稿191條(頭版頭條6條、頭版及其他版面頭條16條),在《黔西南日報》發(fā)稿1286條(頭版頭條13條),大大提升了晴隆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苦中作樂:新聞路上的大忙人
 
    王光能是一個大忙人,一個閑不住的人。新聞采寫是很辛苦的,但王光能卻不覺其苦。他每天的工作,不是在采訪,就是在寫稿,不是在睡覺,就是在思考。凌晨,別人還在睡夢中,他已經在外出采訪的路上;中午,別人小憩,他卻在加班趕稿;別人踩著夕陽下班了,他卻在從鄉(xiāng)下趕回家的路上;晚上,他要開燈寫稿到深夜……他總是不按常規(guī)出牌,苦中作樂,早出晚歸奔波在新聞路上。
 
    他最關注的是民生,是平民,因此他堅持把手中的筆伸向最基層,始終把農民、干部、科技人員、老師作為宣傳采訪的主要對象,常常帶領廣大通訊員深入基層開展“走、轉、改”活動,他撰寫的一大批反映基層工作的新聞報道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反響。
 
    在工作之余,他還不斷地學習,充實自己。在晴隆,王光能的“愛學習”是出了名的,他充分利用空閑時間,上衛(wèi)生間都捧著書本。不僅學習中央、省、州、縣的各類會議文件和領導講話,還閱讀了大量有關社會、經濟、歷史、文學方面的書籍,家中藏書頗豐。多年來他堅持剪貼有關晴隆的報刊文章,至今已有厚厚的10多本,這些資料,翔實反映了晴隆變遷軌跡,可說是晴隆發(fā)展的“百科全書”,對他的新聞寫作有著重要的作用。
 
    他常說:“學習在于學以致用,靠的是堅持不懈,別人在吹牛談天,你就學習,別人學習一個小時,你就學習兩個小時。”這就是他總結的“4倍學習法”。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六年來,他先后在《人民日報》、《貴州日報》、《黔西南日報》等各級媒體發(fā)表新聞作品2000余篇(條),他的新聞作品具有全局性、重要性、新鮮性、獨特性、創(chuàng)造性、精密性、文學性等多種特性,多次入選中宣部《群眾工作案例選編》、《中國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實踐與探索教育讀本》、《貴州科學發(fā)展觀教育讀本》、《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巡禮》等國家級出版的重要文選,具有很大的社會價值,受到省、州領導的特別關注。
 
    打造品牌:晴隆名片的書寫家
 
    為了深化外界對晴隆的認識,縣委宣傳部決定打造一個縣域外宣品牌:“晴山千峰翠,隆地萬物華”。并重點推出了三張外宣名片:一是草地畜牧業(yè)“晴隆模式”,二是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三是原生態(tài)舞蹈“阿妹戚托”。
 
    如何將這三張“名片”推介出去?作為外宣辦主任,這一重擔責無旁貸地落在了王光能的肩上。
 
    在“晴隆模式”的宣傳上,他積極邀請中央、省、州媒體記者,并組織縣內通訊員撰寫了100多篇宣傳介紹“晴隆模式”的稿件,他自己也寫了20多篇。他撰寫的《“晴隆模式”花開正盛》、《波爾山羊駝起的傳奇》、《黔羊出山》、《山地牧歌》、《黨旗下的“晴隆模式”》、《鏗鏘的足音》、《盛世盛開和諧花》、《建成綠色家園》、《為了山川更秀美》等10余件長篇通訊,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了晴隆草地生態(tài)畜牧業(yè)的生態(tài)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為“晴隆模式”推波助瀾,逐漸成為中國西南地區(qū)喀斯特山區(qū)石漠化治理與扶貧開發(fā)的一面旗幟。
 
    為了提高二十四道拐的知名度,他積極參與各級媒體策劃、配合做好協(xié)調服務工作,在中央電視臺推出了《百山百川行·晴隆二十四道拐》、《二十四道拐——拐出晴隆大發(fā)展》、《愛電影送學·晴隆篇》、《中國·晴隆》等專集,配合鳳凰衛(wèi)視錄播了《尋訪抗戰(zhàn)路·二十四道拐》專集,在《貴州日報》推出《世界認識二十四道拐·二十四道拐從邊緣走向主體》專欄和長篇通訊《從一張歷史照片到一張世界名片》,在“黔西南文化講壇”推出《歷史的彎道》講座,他自己也撰寫了《天下第一彎》、《享譽世界的彎道》等作品。他還極力向縣里爭取并創(chuàng)辦了《二十四道拐》文學刊物。綜合宣傳推介效應的擴大,讓前來二十四道拐觀光旅游客流量節(jié)節(jié)攀升,使晴隆在中國西線旅游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原生態(tài)舞蹈“阿妹戚托”的宣傳推介上,他亦功不可沒。在他的策劃和組織下,縣外媒體和縣內通訊員深入挖掘,撰寫了100多條稿件,如《從大山深處走向國際舞臺的“阿妹戚托”》、《婚俗舞蹈“阿妹戚托”——從大山走向世界》、《東方踢踏舞:“阿妹戚托”》、《迷人的東方踢踏舞》等,起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應,讓“阿妹戚托”逐漸引起民族學界、藝術界、演藝界的關注,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列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通過三張“名片”的宣傳,讓世界了解了“晴隆模式”、認識了二十四道拐、知道了“阿妹戚托”,提升了晴隆的美譽度和知名度,晴隆的名字逐漸享譽世界。
 
    2012年2月,王光能當選縣文聯(lián)主席。在他的指導下,成立了作家協(xié)會、書法家協(xié)會、攝影家協(xié)會等6個協(xié)會,為晴隆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參與主編的《翠華晴隆》一書,將晴隆縣地理區(qū)位、天然稟賦、礦產能源、歷史文化、民族風情等進行翔實反映,體現(xiàn)晴隆縣境的“翠華”所在,是一部地方鄉(xiāng)土教材和外宣讀物。文聯(lián)成立當年,就被評為全省文聯(lián)系統(tǒng)先進集體,今年,6名縣內文學愛好者加入了州作家協(xié)會,6名攝影愛好者加入州攝影協(xié)會。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雖然離開了外宣辦崗位,但他依然執(zhí)著地耕耘在新聞的路上,沒有一刻停歇。他用他的智慧和汗水,為晴隆的新聞宣傳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奠定了晴隆外宣工作的堅實基礎,書寫了晴隆新聞史上的新篇章,也實現(xiàn)了他自己的人生價值。
 
    這就是王光能的新聞人生,他為晴隆新聞工作者樹立了一個標桿。晴隆的新聞史冊上,注定要給他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陳鋼報道)
 
 
 
 
推薦閱讀
廉潔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2024-09-16
亮點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報  2024-09-19
普安縣融媒體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日報  2024-09-19
黔西南州人民檢察院  2024-09-19
黔西南日報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點黔西南  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