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謨縣郊納鎮(zhèn):黃瓜熟了 合作社負責人卻急了
這些天,蔬菜基地來了一波又一波的人,有省州縣各級的單位部門來視察和指導,有別的州縣鄉(xiāng)鎮(zhèn)的領導同志來學習、交流和座談經驗,但來得更多的是周邊的游客、采購商、居民戶、務工者。他們有慕名來看看的,有來采購單位、餐館的新鮮生態(tài)蔬菜的,也有親子家庭飯后閑暇散步,順便來摘上幾顆新鮮瓜果的。
幾天前,望謨縣郊納鎮(zhèn)郵亭村蔬菜合作社負責人伍琴,如熱鍋上的螞蟻,一天都是泡在蔬菜基地里,有時晚上七八點鐘還打著手電筒呆在瓜地里。不是因為收成不好,而是因為這批黃瓜都熟到可以采摘了,卻一連幾天下著雨,導致蔬菜運不出去。“摘吧,又怕運不出去,不摘吧,又只能爛在地里,這可是老百姓的心血呀!”伍琴含著眼淚哽咽說道。

鎮(zhèn)黨委副書記吳榮華聽說后,迅速的組織大家宣傳,幾天來,蔬菜基地迎來了很多人。“非常感謝黨委政府,時刻不忘老百姓,每次只要有困難都會鼎力幫助。百姓的心血保住了,如果瓜果都爛在地里,那不知道怎么面對鄉(xiāng)親們,而且還會打擊他們的信心。”看著來來往往的人,伍琴紅著眼說道。
伍琴,原郊納鎮(zhèn)郵亭村計生協(xié)會主席,只有初中文化的她,敢拼敢闖,在村里經營小門面賣小百貨,同時還養(yǎng)豬養(yǎng)雞,雖然算不上大富大貴,在村里卻屬于“小康”家庭,因此她會經常接濟街坊鄰居,日子原本就這樣踏實而平靜地過著。
直到2016年脫貧攻堅戰(zhàn)的號角愈吹愈響,伍琴和村里幾個有著共同夢想的人說干就干,響應國家政策,申請成立合作社,不分白天和夜晚,田間地頭、農戶家里。政策普及、開會共商、宣傳動員、土地流轉,忙得熱火朝天。
但事情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順利。群眾的不理解、思想轉變不過來、不相信、反對的聲音、擔心流轉資金不兌現(xiàn)、持觀望態(tài)度的等等問題。“畢竟之前從沒遇到過,對政策也不理解,思想一時轉變不過來,我們也能理解,老百姓也很不容易的。”伍琴苦笑著說道。盡管遇到很多困難,伍琴和她的伙伴們都一直堅持著。終于,在2016年4月,蔬菜基地120畝土地全部流轉完成。一共34戶成員,其中有24戶精準扶貧戶的 “郊納鎮(zhèn)農民種養(yǎng)殖蔬菜合作社”正式掛牌。

由于2011年“606”特大洪水淹沒了田地,田地里全是石頭和沙子,用不了耕田機,只能用鋤頭一鋤一鋤的挖,石頭一框一框的揀。經過不懈努力,基地里終于長出了一片片綠的希望,2017年3月,經過專家和專業(yè)單位調研和實地考察后,郊納鎮(zhèn)政府決定對蔬菜基地投入300萬資金用于擴建基地,面積達至260畝,經過重新規(guī)劃平整后,將其整合成現(xiàn)代化、全智能自動化的優(yōu)質高效蔬菜種植基地。
合作社一是采用“合作社+貧困農戶+村集體經濟”的運作模式。合作社占70%的分紅用于合作社的發(fā)展注入資金。貧困戶和村集體的30%分紅二次重新分配,貧困戶占90%,另外的10%分紅注入村集體經濟。二是農戶以土地入股、特惠貸入股、土地流轉等方式加入合作社。三是農戶就近在蔬菜基地里務工增加勞務收入。
經鎮(zhèn)政府與縣教育局對接,2017年9月起,合作社以“校農結合”的方式,向鎮(zhèn)內的9所中小學和幼兒園供應無公害的天然生態(tài)新鮮蔬菜。不僅使學校的蔬菜供應和安全得到保障,也使合作社的銷路進一步穩(wěn)定。
2017年底,合作社給社員兌現(xiàn)了6.5萬元的務工費和分紅,其中分紅12495元,務工費5.3萬元。

今年,合作社的運營慢慢步入正軌,作為蔬菜合作社負責人的伍琴更忙了,勤勞的她不僅成為預備黨員接受黨嚴格的考驗,也肩負著鄉(xiāng)親們心血和期盼的重大使命。
“現(xiàn)在是汛期期間,只要打雷下雨,我就睡不著覺,怕第二天出不了工,擔心雨水浸爛了瓜果,害怕道路塌方,蔬菜運不出去,怕有愧于鄉(xiāng)親們,怕辜負了黨委政府的托付”。伍琴一邊挽起褲腿穿起雨衣一邊說道,然后匆匆地踏入了蔬菜地,與大家一起忙碌而麻利地摘起了要送往學校的新鮮黃瓜。
(成彩銀 王世愿)
責編:石金亞 盧生龍
分享到:
頻道推薦
共有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