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仁大山舉辦彝族火把節(jié) 賓朋進寨首先要喝三道攔路酒(圖)
亮點黔西南訊 農(nóng)歷六月二十四日(公歷7月31日)是興仁縣大山鄉(xiāng)野場村彝族火把節(jié),當?shù)厝罕娕e行了盛大的文化活動紀念這一節(jié)日。
大山鄉(xiāng)野場村是一個以彝族為主的少數(shù)民族村寨,有彝族人口2000多人,至今還保留完整的彝族文字、彝族婚俗以及婚嫁舞等傳統(tǒng)文化,被稱作中國“吉巴達藝術之鄉(xiāng)”,其中彝族婚嫁舞被列為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并多次登上中央電視臺各類綜藝節(jié)目舞臺和獲得各種原生態(tài)舞蹈大賽獎。為傳承和弘揚悠久的彝族文化,野場村每年都要舉辦火把節(jié)。彝族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四方賓朋來到彝族山寨,首先要喝三道攔路酒。
四方賓朋在露天廣場觀看了彝族同胞精心準備的文藝節(jié)目。演出以舞蹈、木葉獨奏、敬酒歌等為主,并首次真實展現(xiàn)了彝族整個婚嫁過程。彝族婚俗分為定親、燒香、出嫁、回門等過程,當男方家的迎親隊伍來到女方家門前,要遭到女方家姑娘們用柳條輕輕抽打,同時還要對歌喝下三道攔路酒和咂酒才能到達女方家。彝族姑娘出嫁這天,寨子里的姑娘要為新娘跳起婚嫁舞,以表示依依惜別之情。新娘和伴娘頭戴斗笠,騎著馬穿過象征富貴吉祥的金門、銀門、銅門和鐵門。新郎、新娘回門時,男方家的彝族小伙們則要向送親的姑娘們臉上抹鍋灰,又叫打花貓。整個婚嫁過程曲折坎坷,但又充滿情趣,體現(xiàn)了彝族同胞崇尚生活、向往幸福美滿。
彝族是一個崇尚火的民族,火把節(jié)的高潮是篝火晚會,在篝火晚會舉行之舉行了非常莊重的祭火儀式。彝族火把節(jié)源于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莊稼遭受蟲災,彝族同胞就打著火把奔跑在田間驅蟲獲得了豐收,后來演變成火把節(jié)。祭火儀式上,彝族摩師念念有詞,紀念火把帶給他們的豐收。隨后并點燃圣火,男女老幼拿著火把,將圣火繞場一周后點燃篝火,在強有力的音樂節(jié)奏下,大家圍著篝火盡情地跳舞,直到深夜才依依不舍地離去。(劉娟 羅振飛 劉寬懷攝影報道)

頻道推薦
共有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