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二戰(zhàn)史專家陳亞林:一生守望24道拐(圖)
陳亞林:研究傳播晴隆24道拐第一人
亮點黔西南網(wǎng) 江華
被專家認定為中國抗日戰(zhàn)爭期間最著名的交通圖片--貴州晴隆24道拐。(資料圖片)
貴州晴隆“24道拐”始建于民國24年(1935年),次年竣工。古稱“鴉關”,雄、奇、險、峻,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從山腳至山頂?shù)闹本距離約350米,垂直高度約260米;在傾角約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順山勢而建,蜿蜒盤旋至關口,全程約4公里。二戰(zhàn)時期,美國的援華物資經(jīng)過滇緬公路到達昆明以后必須要經(jīng)“24道拐”的滇黔線才能送到前線和重慶。24道拐成了中緬印戰(zhàn)區(qū)交通大動脈,是中國抗日戰(zhàn)爭大后方唯一的陸路運輸線,被譽為“中國抗戰(zhàn)的生命線”,又稱“歷史的彎道”。日寇曾多次派飛機對24道拐公路進行轟炸,欲截斷黔滇咽喉。蔣介石在重慶發(fā)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義》的講話,將滇黔公路重新命名為“史迪威公路”。“24道拐”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多年前,我在昆明一次中國二戰(zhàn)圖片展覽上見到,偌大的展廳正中,一幅約寬80厘米、高150厘米的圖片,是面積最大、吸引觀看人最多到的一幅,畫面就是美軍記者拍攝的晴隆24道拐,無數(shù)車輛奮力盤山爬行,場面震撼,令人仿佛進入那戰(zhàn)火紛飛、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圖片文字說明中有這樣的話,有專家說,晴隆24道拐,可能是中國二戰(zhàn)最著名的交通圖片,是中美兩國人民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歷史的真實寫照。以前一直以為24道拐在云南或緬甸的二戰(zhàn)史專家、云南人戈叔亞,尋找了多年才于2002年在貴州晴隆找到24道拐,糾正了一個57年的謬誤,了卻了一生心愿。后來美國、中國不少專家、二戰(zhàn)老兵及后代,游客前來瞻仰、緬懷。30集電視連續(xù)劇《二十四道拐》現(xiàn)正在晴隆及24道拐拍攝。
晴隆24道拐,現(xiàn)在是一張世界名片,聞名遐邇、蜚聲中外。
而對24道拐、晴隆二戰(zhàn)史的收集、采寫、整理、講解、傳播的最認真、最用心、最努力的人,就是晴隆文史工作者、新聞工作者陳亞林。51歲的陳亞林是24道拐、晴隆二戰(zhàn)史專家,他自從參加1987年全國第二屆文物普查開始與24道拐打交道以來,至現(xiàn)在已經(jīng)27年了。對24道拐,他情有獨鐘,如數(shù)家珍,娓娓道來。有嘉賓到,他被公派講解;有陌生人來游覽,他也會富有激情的介紹。關于24道拐的信息采集,有公派的他去;沒有公派時,只要有價值,他都會毫不猶豫地自掏腰包前往。
讀了晴隆知名新聞工作者楊浩的通訊《陳亞林:一生守望24道拐》,我更堅信:
陳亞林,研究、傳播晴隆24道拐第一人!
陳亞林:一生守望24道拐
楊浩
圖為陳亞林在24道拐。黃東川 攝
貴州省黔西南州晴隆縣城南一公里處的24拐,如一條巨龍蜿蜒盤旋在崇山峻嶺中,它象征著抗戰(zhàn)的艱辛和曲折,無聲講述著中美軍民聯(lián)合抗擊日本法西斯的那段血與火、正義戰(zhàn)勝邪惡的艱難歲月。如今的24道拐,作為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標識,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晴隆的一張世界名片早已聞名海內外,而從“24道拐”的“被發(fā)現(xiàn)”,直至今天的聲名鵲起,與陳亞林多年來的不懈努力和無悔付出息息相關,他說,這一生都將注定守望24道拐,直至生命的終點。
![](/skin/list_news/images/icon.png)
- 晴隆二戰(zhàn)史專家陳亞林: 一生守望24道拐(圖) 2014-06-01 07:31:16
- 陳亞林:一生守望24道拐(圖) 2014-05-30 16:40:16
- 電視劇《24道拐》槍戰(zhàn)場面火爆上鏡 劇情震撼 2014-05-27 23:23:57
- 電視劇《24道拐》槍戰(zhàn)場面火爆上鏡 劇情震撼 2014-05-27 14:55:04
- 《24道拐》拍攝花絮: 當演員辛苦但快樂(圖) 2014-05-27 09:28:38
- 《24道拐》拍攝花絮 2014-05-27 09:28:38
- 《24道拐》拍攝花絮:演員辛苦但快樂 2014-05-27 08:21:29
- 《24道拐》拍攝花絮: 當演員辛苦但快樂(圖) 2014-05-27 08:09:22
- 《24道拐》將成為盤山公路外景拍攝主戰(zhàn)場 2014-05-18 07:48:03
- 電視劇《24道拐》盤江橋拍攝 還原中美軍民抗戰(zhàn)場景 2014-05-14 08:03:42
頻道推薦
共有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