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新天堂无码在线看|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麻豆|久久成人影院精品777|久久99这里只有精品国产|国产精品高潮呻吟久久AV|国产精品无码亚一区二区三区|99国产这里只有精品视频播放

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民族文化

薪火相傳 文化流芳

2013年09月02日 09:46:40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徽州墨客


  現(xiàn)今年代最久的一錠徽墨,藏于黃山市博物館,出土于一座唐墓,墨面有“文府”二字,人稱“文府墨”。不足手掌大小的文府墨經(jīng)地下千年而不壞,徽墨的地上歷史,從它算起,最少千年。

  我們那些筆墨紙硯終其一生的先人,無論如何不會料想今天這樣一個年代:幾乎所有人都識文斷字,但成年以后卻只在偶爾需要簽名時才會用一次塑料簽字筆。在遠離紙墨和書寫的今天,“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徽墨,它的命運和價值要在哪里延續(xù)?

  徽墨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63歲的汪培坤,他經(jīng)營的屯溪胡開文墨廠,在藏墨圈子里簡稱“屯胡”。屯胡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的胡開文墨店。胡開文不僅制墨工藝博采眾長、技高一籌,經(jīng)營理念也為一時之先,先后開設(shè)9家分店,遍及大江南北。胡開文因此后來居上,是為清代徽墨四大家之首。

  時代變遷,世事更迭。上世紀90年代后,國營的胡開文墨廠由于各種原因經(jīng)營變得困難。2001年,50歲的汪培坤獲當?shù)卣С,出資400萬元承接該廠。此時的汪培坤,已經(jīng)是聲名遠揚的制硯名家、古硯和古墨的收藏家。然而接下屯胡,就接下了新世紀中延續(xù)徽墨的使命,要承擔由此而來的種種考驗。

  恢復古法煉煙,重新發(fā)掘久已失傳的徽墨古法配方,研制數(shù)十種古法新墨,像世紀松煙墨、超細油煙墨、大漆煙墨、八寶五膽墨、鹿茸膠墨、賓虹寶墨、特制禮品墨等等。遍請書畫名家試用,很快聲名鵲起,不僅在國內(nèi)擁有穩(wěn)定的高端客戶群,很多海外客戶試用后也大批量訂購。同時, 汪培坤修整古法點煙舊址,修胡開文故居、胡開文碑林園和文房四寶陳列館,共同組成一個徽派園林,加上旅游風景區(qū)的天然優(yōu)勢,徽墨、胡開文、古徽州連在一起,成了這里最富魅力的文化意象。

  然而,汪培坤還是感到徽墨傳承的困難;漳掀,南唐后主李煜時代就立下了標準:“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這樣的墨,制作工序有9道之多——煉煙,和料,杵搗,制墨,壓模,晾墨,銼邊,洗水,描金。無法同另外許多傳統(tǒng)手工藝那樣,可以一兩個人從頭到尾獨立完成。這首先就限制了家庭小作坊的制作。并且,有些工序比如煉煙、和料、杵搗,對人工技術(shù)經(jīng)驗要求很高,而且完全可以用又臟又苦又累來形容。煉煙的過程自不必說,人人都知道油煙對身體的損害。單說杵搗,古語“輕膠十萬杵”,說的是煙料加入膠后,要人工一棰一棰杵搗十萬下,才能杵得透,煙料和膠才會均勻融合,最終成品才會“墨堅如石”又不易斷裂。煙好,膠好,杵得透,寫字作畫才能出得來那種“墨分五色”的效果。還有晾墨,不見日頭不見風,必須是常溫、室內(nèi)、自然通風的情況下,晾干,同時定期翻面,以免變形。古法一錠墨從取料到制成可以出售至少也得一年。之后也還要放幾年,好墨如好酒,陳年過后,才好之又好,讓人迷戀。

  明朝人說過,一兩黃金一兩墨。雖然好墨一定會用到好膠好木料,會用到沉香麝香珍珠金箔,但是,好墨的金貴,貴不在此,貴在功夫、手藝、心血,還有時間。

  然而,用汪培坤的話說,“好多寫字畫畫多少年的人,也只用墨汁,從來不懂墨的好處”。墨分五彩,而墨汁的墨色無法控制,難以均勻暈開。另外,墨汁中合成膠、電解質(zhì)、防腐劑等化工原料,破壞紙張纖維,時間長了容易褪色斷裂;用老松木、桐油、牛皮或驢皮等天然原料制成的徽墨,用來寫字作畫,百年之后,墨跡仍然光澤如新,油亮生輝。極品徽墨,原料中必含名貴中藥,沉香、熊膽、麝香,還有珍珠、金箔等。此外很重要的一點,用墨汁,省略研磨的過程,貌似方便,不過同時也損失了中國書畫自古以來不可或缺的某種“意味”。

  汪培坤十幾歲跟師傅學手藝,知道好手藝要耗費多少功夫,這樣的功夫,“下一代人不一定愿意出了”。可是,徽墨有多好,這一代,下一代,往后的很多代,是該記在心上的。要是徽墨不存在了,我們的一部分文化基因,也會隨它一起消失了。

  

  紫砂清韻

  舊時,江浙一帶人家如果生了女孩子,即便沒有錦衣玉食供養(yǎng),也免不了會給孩子起個秀啊、娥啊、仙啊之類的名字,以寄托天下為父母者美好的期許。1943年,江蘇宜興山丁南村一個汪姓小戶人家,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在這個日后生養(yǎng)了7個孩子的家庭,作為長女的她,無疑承載了父母的希望,也承載著幫襯父母養(yǎng)家糊口的責任。她就是中國紫砂藝術(shù)大師汪寅仙。

  紫砂成型技法的工謹嚴格,紫砂塑器取法自然的趣味,使紫砂陶藝明清以降備受文人墨客青睞,“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近年來,隨著紫砂壺成為東南亞一帶收藏界的“貴”客,居住了9位紫砂界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的小小丁蜀鎮(zhèn),作為紫砂的故鄉(xiāng),也成為熱鬧之所。走在丁蜀繁忙的小路上,那位戴著有色近視眼鏡、滿頭花發(fā)的鄰家老奶奶、老爺爺,或許嘉德拍賣會上身價已到5位數(shù)。

  很難想象,如果不是上世紀50年代中國工商業(yè)界振興傳統(tǒng)手工藝的共識和政策,如果不是改革開放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成熟,如果不是新世紀以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成為國家和民族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汪寅仙這些純粹的民間藝人即便能在行業(yè)里“出類拔萃”,也不會成為“大師”,站在現(xiàn)實生活的聚光燈下。

  生活中當然沒有這么多的“如果”,汪寅仙生逢美好時代。1956年,中國工商業(yè)迎來公私合營的高峰期,許多手工業(yè)經(jīng)營者被“合作”進了國營工廠。位于丁蜀鎮(zhèn)的宜興紫砂工藝廠,就是在這種歷史的大背景下,網(wǎng)羅了任淦庭、吳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蔣蓉等中國紫砂界聲名顯赫的“七大老藝人”。這是宜興紫砂廠的歷史鼎盛時期,也就是這一年,13歲的汪寅仙通過考試,成為紫砂廠30名學徒工中的一名,受到吳云根、裴石民、蔣蓉、朱可心、顧景舟諸多身懷絕技的名師手把手的指教。這些從舊中國走過來的老藝人,對新政府新生活充滿著熱情和信任,他們打破傳統(tǒng)的偏見,將一身絕技滿懷歡喜地、毫無保留地教給這些“向泥巴討生活”的子弟們。事實上,這30名學徒日后大多成為紫砂界的中堅力量。汪寅仙就是在這樣激情洋溢的大時代洪流中,成為紫砂壺花貨大師朱可心的愛徒。

  傳統(tǒng)手工藝的出路在于匠心獨運,一花一世界。朱師傅在江南潮冷的冬季,圍著雙層圍巾,躲在10平方米大小的廠宿舍里一遍又一遍地打泥片、塑桃形、貼葉子,將紫砂壺點線面起承轉(zhuǎn)合、虛實平衡解析得淋漓盡致,一旁打下手的汪寅仙不過十六七歲卻已勝讀十年書。跟從朱師傅仿制“圣思桃杯”這一經(jīng)歷,打開了汪寅仙紫砂壺設(shè)計的“命門”。設(shè)計是賦無形紫砂泥于有形生命的思維過程。汪寅仙一生雖然拜師不少,但是對她影響最深刻的就是朱師傅。如今,汪寅仙在紫砂界也以“花貨”名世,“歲寒三友壺”是她的“花貨”系列的經(jīng)典作之一。師傅領(lǐng)進門,修行在個人。這是一個有心的小姑娘,工友們上班,她在上班;工友們下班了、放假了,她還在加班,以至于要經(jīng)常寫檢討反思自己“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羸弱、瘦小的小姑娘很快脫穎而出,成為廠里的輔導小老師、班長、車間主任,并被送到中央工藝美術(shù)學院宜興陶瓷造型培訓班學習。1973年,三十而立之年,汪寅仙進入紫砂廠研究室,擔任副主任。研究室的主任就是當代紫砂界泰斗顧景舟。次年,研究室為周恩來總理赴美設(shè)計作品。

  勤奮、好學、肯吃苦是一個手藝人學手藝的必要條件,名師、悟性、機遇是一個手藝人成功的充分條件。“藝術(shù)是增一分則多,減一分則少”,從這一審美取向出發(fā),我們看到汪寅仙紫砂藝術(shù)的節(jié)制美。一個藝人之所以成為大師,不僅因為技法成熟,而是要有風格性,能開創(chuàng)新的流派。正如汪寅仙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我們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代”,作為承上啟下的一代紫砂壺大師,汪寅仙的成名、成功、成法得益于時代。當代社會對傳統(tǒng)手工藝的重新認識,對文化藝術(shù)價值的肯定,保護并支持了許多手工業(yè)藝人的生存和激情。這種歷史階段性的努力,時間愈久遠,價值愈能得到證明。 

  青瓷大師

  徐朝興,龍泉人,第一位青瓷界全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公認的青瓷界泰斗。一頭白發(fā),談到高興時,抬手握拳讓我們看他胳膊,那完全是壯年重體力工人或是健身愛好者才會有的肌肉,飽滿強健,輪廓清晰。他說,每件青瓷,選料、造型、拉坯、制作釉水,等等,所有工序,都要靠一個人獨立完成,肌肉嘛,從13歲進廠學徒算起,55年拉坯練出來的。平常的掰手腕比賽,他也是常勝將軍。上世紀50年代,徐朝興在龍泉瓷廠勞動競賽中創(chuàng)造的單日拉坯產(chǎn)量紀錄到今天還無人能破。徐朝興的自我評價是,“我想我是個干什么都能干好的人,但是命中注定,要吃青瓷這碗飯。”

  “一部中國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龍泉。”這是考古學家、“中國陶瓷之父”、曾任故宮博物院陶瓷館館長的陳萬里先生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結(jié)論。最早享譽世界的中國瓷器即是青瓷。五大名窯中,哥窯專屬的龍泉青瓷始于三國兩晉,靖康之變宋室南遷,中原制瓷高手大批加入,龍泉青瓷于此鼎盛,行銷世界。宋元以后,青瓷一路衰落,到明末景德鎮(zhèn)興起時,龍泉窯廠所剩無幾。1949年時,幾經(jīng)亂世動蕩,更是窯火難尋。直到1957年周恩來總理指示恢復五大名窯,龍泉青瓷才重現(xiàn)生機。

  這一年,徐朝興14歲,在龍泉縣木岱村瓷廠已經(jīng)做了一年學徒。徐家曾是龍泉大財主,土改之后,家里太窮,“吃了午飯就不知道還會不會有晚飯吃”,徐朝興兄弟三人,弟弟被人抱養(yǎng),哥哥早早去瓷廠當學徒。13歲時某一天,徐朝興跟著父親從早晨6時到下午5時趕了80多里路,趕到哥哥去的同一家瓷器廠申請當學徒。太小了,太矮了,“那會就1米3的樣子”, 廠里不肯收,父親沒有辦法,自己回去了。徐朝興就留下來跟著哥哥,“小孩子都喜歡玩泥巴” ,玩了一天,這個“小鬼 ”竟然有模有樣在拉坯,老工人替他和廠里說,留著這小鬼吧,他蠻靈。徐朝興的師傅叫李懷德,是龍泉青瓷得以恢復的關(guān)鍵人物,他貢獻了李家始自南宋祖輩相傳的配釉秘方。加上當時多位陶瓷方面學者和專家的傾力支持,這個仿古小組歷經(jīng)5年,碾磨、配料、拉坯、上釉、燒制,每一道工序,無數(shù)失敗摸索,照《龍泉瓷廠長志》記載,1959年國慶前,瓷廠所制國慶用瓷經(jīng)鑒定,大部分達到明代龍泉青瓷水平,部分接近宋代哥窯弟窯水平。龍泉青瓷,1700余年的血緣和命脈得以再續(xù),徐朝興50年輝煌榮耀的青瓷生涯,由此發(fā)端。

  迄今為止,徐朝興是獲得最多國家獎項的青瓷大師,他的作品清醇典雅,工藝水準比肩歷代青瓷名品,每每被中南海、大會堂等選中收藏。隨著這幾年青瓷市場升溫,拍賣行中,他的作品也成為備受青瓷藏家追捧的珍品。

  2006年10月,徐朝興從藝50周年回顧展在杭州舉行,美術(shù)界和陶瓷界對徐朝興青瓷成就作了這樣的評價:“由于青瓷歷史悠久,長期受仿古風尚與實用目的的雙重約束,故近代青瓷創(chuàng)新甚少,但他能自覺拓展傳統(tǒng)陶藝技法,注重陶瓷本體語言的挖掘和發(fā)揮,所以能蛻變出屬于自己風格的青瓷作品,從而開創(chuàng)出龍泉青瓷的一代新風——由他開創(chuàng)的哥弟窯相結(jié)合的表現(xiàn)技法,以及融商周古瓷之神韻與現(xiàn)代創(chuàng)作理念于一爐,把傳統(tǒng)跳刀技法與灰釉進行綜合表現(xiàn)等一系列創(chuàng)新形式,對龍泉青瓷的推陳出新作出了巨大貢獻。”

  徐朝興是龍泉的驕傲,他的工作室朝興青瓷苑,不時有中小學生慕名上門,徐朝興跟他們介紹交流,合影拍照,還按人數(shù)洗好照片再送給大家,有時就這樣結(jié)下一段其樂融融的忘年交。某年過年,徐朝興和夫人開車到鄉(xiāng)下探訪一位中學生朋友,那個家庭的貧窮讓他深深震動,他告訴孩子好好學習,考上大學學費他管,要是考不上就跟著自己做青瓷。在徐朝興的資助和幫助下,這個孩子現(xiàn)在一所外語學院讀二年級。想起自己吃不飽飯的童年,13歲時跟父親走一天路到瓷廠當學徒的少年,69歲的徐朝興希望自己的幫助可以讓這個孩子的成長少一些艱難多一些陽光,這也是他對命運和家鄉(xiāng)的另一種回報。

  

  錫繡素手

  趙紅育的外表,非常符合人們對一位女性刺繡藝術(shù)家的想象。清新,雅致,靈動,嗓音委婉,神情柔和,舉手投足幅度很小,帶著一種舒緩又精準的古典節(jié)奏。吳儂軟語本來好聽,又是在講那么美的刺繡,非常自然地帶你進入到無錫精微繡的唯美世界:

  “無錫精微繡,是蘇繡分支,它把刺繡的精、細、美表達得非常透徹:遠看詩情畫意,近看人物神情畢現(xiàn),用放大鏡看,更是惟妙惟肖。”

  歷史上的江南,有著悠久而發(fā)達的手工業(yè)傳統(tǒng),不斷匯聚了各方文人雅士,商業(yè)繁榮的同時,這里人們的藝術(shù)素養(yǎng)和審美趣味也有了長久的積累。晚清以后,上海、蘇州、南通,都有民間開設(shè)的刺繡傳授組織。光緒23年(1897年),李佩黻、李韻和妯娌在無錫當?shù)貏?chuàng)辦了錫山繡工傳習會, 來學習的多是閨中少女,傳授的是富有觀賞價值的“閨閣繡” ,吸收上海露香園顧繡的精華, 風格上講究江南文人畫一樣的淡雅清麗。“學者上百人”,錫山繡工傳習會影響所及,這一時期,刺繡名家輩出,生產(chǎn)規(guī)模也很大,傳習會的繡品在當年世博會、國際博覽會上屢獲金獎。這一切成就了無錫刺繡的鼎盛,繡工會的成就贏得了當時農(nóng)工商部“精制繡品、折法改良”的銀獎牌嘉獎。趙紅育的師傅華慧貞就是錫山繡工會的第一批學員。

  趙紅育1973年開始跟隨華慧貞師傅學習刺繡,算起來,當時6個學生,跟著3個老師傅,就是錫繡的一條命脈了。刺繡很講“心靈手巧”,趙紅育悟性好,天分高,靈感不斷,繡品出眾。她的第一幅單面精微繡作品是《觀音》,圖中觀音的衣紋上,繡著三卷《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700多字,每個字比粟粒還小,卻字字清晰工整,筆畫流暢。第一幅雙面精微繡《壽星圖》,火柴盒大小的繡品,笑容可掬的壽星佬,飄飄揚揚絲袍上,500個壽字纖毫畢現(xiàn)。1989年用半年時間完成了雙面精微繡《絲綢之路》,長40厘米、寬16厘米,半個筆記本屏幕大小的幅面,一支26個人、21匹駱駝、4匹馬、5頭小毛驢和3頭獵犬組成的商隊。針法極其復雜,巧奪天工!“狗要用施毛繡,刻畫出狗毛茸茸的感覺;駱駝則用亂針繡,不能太亂,刻畫出駱駝皮毛的感覺;人物的衣服則用套針繡,才能有絲綢的質(zhì)感。像人的眉毛,常常只能是憑感覺才能描繪。”生動精細,疏密有致,意境深遠。

  趙紅育主持創(chuàng)作的發(fā)繡長卷《古運河梁溪風情圖》,這幅耗費8000多工時,用3000克20種不同顏色頭發(fā)完成的繡品,其精湛的繡工,讓人嘆為觀止。1800多個半寸大小的人物,每一個都姿態(tài)生動;房舍樓宇1200余間;大小橋梁20多座、船只280余艘。用了散點針、滾針、纏針、虛實針、套針、接針、鋪針等多種針法,頭發(fā)天然從烏黑到雪白的層次豐富的色澤,完美地表現(xiàn)出工筆的神韻,而刺繡材質(zhì)的特殊,又呈現(xiàn)出與筆墨不同的層次和光彩。

  刺繡的魂就在其精、細和美。精微繡體現(xiàn)了這種極致的精細美。與通常雙面繡相比,技術(shù)要求更高,難度更大,在用針用線用料用色上更加嚴謹講究,尤其在繡刺細部時,須將一根絲線分成七十至八十分之一,局部細微之處,無法用筆勾勒,全憑手眼與心靈相通方能繡成。

  有人說,全部女紅里,說到境界,刺繡當為最上。道光年間,寓居無錫的刺繡名家丁佩在《繡譜》里說:“刺繡以針代筆,以絹素為紙,以絲線為朱墨、鉛黃。”“取材極約、而用甚廣”,為“閨閣中之翰墨。”近代極負盛名的實業(yè)家教育家張謇,為一代刺繡大家沈壽記錄整理的《雪宦繡譜》里也記錄了沈壽這樣一句話:“久而久之,遂覺天壤之間,千形萬態(tài),但入吾目,無不可入吾針,既無不可入吾繡。” 趙紅育的刺繡生涯接近40年了,她說現(xiàn)在繡花時候終于可以坐直了,年輕時眼睛近視,頭要低下來靠近看,現(xiàn)在一來眼睛略花,和近視相抵;二來,一針一線的40年,針法,萬物,了然于心。

  
 
聲明:轉(zhuǎn)載此文的目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ldqxnw@163.com),我們將及時更正或刪除,謝謝!

我要評論

共有0條評論

熱文排行

24小時 一周 一月

薪火相傳 文化流芳

人民日報 | 2013年09月02日 09:46:40 | 

            徽州墨客


  現(xiàn)今年代最久的一錠徽墨,藏于黃山市博物館,出土于一座唐墓,墨面有“文府”二字,人稱“文府墨”。不足手掌大小的文府墨經(jīng)地下千年而不壞,徽墨的地上歷史,從它算起,最少千年。

  我們那些筆墨紙硯終其一生的先人,無論如何不會料想今天這樣一個年代:幾乎所有人都識文斷字,但成年以后卻只在偶爾需要簽名時才會用一次塑料簽字筆。在遠離紙墨和書寫的今天,“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徽墨,它的命運和價值要在哪里延續(xù)?

  徽墨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63歲的汪培坤,他經(jīng)營的屯溪胡開文墨廠,在藏墨圈子里簡稱“屯胡”。屯胡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的胡開文墨店。胡開文不僅制墨工藝博采眾長、技高一籌,經(jīng)營理念也為一時之先,先后開設(shè)9家分店,遍及大江南北。胡開文因此后來居上,是為清代徽墨四大家之首。

  時代變遷,世事更迭。上世紀90年代后,國營的胡開文墨廠由于各種原因經(jīng)營變得困難。2001年,50歲的汪培坤獲當?shù)卣С,出資400萬元承接該廠。此時的汪培坤,已經(jīng)是聲名遠揚的制硯名家、古硯和古墨的收藏家。然而接下屯胡,就接下了新世紀中延續(xù)徽墨的使命,要承擔由此而來的種種考驗。

  恢復古法煉煙,重新發(fā)掘久已失傳的徽墨古法配方,研制數(shù)十種古法新墨,像世紀松煙墨、超細油煙墨、大漆煙墨、八寶五膽墨、鹿茸膠墨、賓虹寶墨、特制禮品墨等等。遍請書畫名家試用,很快聲名鵲起,不僅在國內(nèi)擁有穩(wěn)定的高端客戶群,很多海外客戶試用后也大批量訂購。同時, 汪培坤修整古法點煙舊址,修胡開文故居、胡開文碑林園和文房四寶陳列館,共同組成一個徽派園林,加上旅游風景區(qū)的天然優(yōu)勢,徽墨、胡開文、古徽州連在一起,成了這里最富魅力的文化意象。

  然而,汪培坤還是感到徽墨傳承的困難;漳掀罚咸坪笾骼铎蠒r代就立下了標準:“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這樣的墨,制作工序有9道之多——煉煙,和料,杵搗,制墨,壓模,晾墨,銼邊,洗水,描金。無法同另外許多傳統(tǒng)手工藝那樣,可以一兩個人從頭到尾獨立完成。這首先就限制了家庭小作坊的制作。并且,有些工序比如煉煙、和料、杵搗,對人工技術(shù)經(jīng)驗要求很高,而且完全可以用又臟又苦又累來形容。煉煙的過程自不必說,人人都知道油煙對身體的損害。單說杵搗,古語“輕膠十萬杵”,說的是煙料加入膠后,要人工一棰一棰杵搗十萬下,才能杵得透,煙料和膠才會均勻融合,最終成品才會“墨堅如石”又不易斷裂。煙好,膠好,杵得透,寫字作畫才能出得來那種“墨分五色”的效果。還有晾墨,不見日頭不見風,必須是常溫、室內(nèi)、自然通風的情況下,晾干,同時定期翻面,以免變形。古法一錠墨從取料到制成可以出售至少也得一年。之后也還要放幾年,好墨如好酒,陳年過后,才好之又好,讓人迷戀。

  明朝人說過,一兩黃金一兩墨。雖然好墨一定會用到好膠好木料,會用到沉香麝香珍珠金箔,但是,好墨的金貴,貴不在此,貴在功夫、手藝、心血,還有時間。

  然而,用汪培坤的話說,“好多寫字畫畫多少年的人,也只用墨汁,從來不懂墨的好處”。墨分五彩,而墨汁的墨色無法控制,難以均勻暈開。另外,墨汁中合成膠、電解質(zhì)、防腐劑等化工原料,破壞紙張纖維,時間長了容易褪色斷裂;用老松木、桐油、牛皮或驢皮等天然原料制成的徽墨,用來寫字作畫,百年之后,墨跡仍然光澤如新,油亮生輝。極品徽墨,原料中必含名貴中藥,沉香、熊膽、麝香,還有珍珠、金箔等。此外很重要的一點,用墨汁,省略研磨的過程,貌似方便,不過同時也損失了中國書畫自古以來不可或缺的某種“意味”。

  汪培坤十幾歲跟師傅學手藝,知道好手藝要耗費多少功夫,這樣的功夫,“下一代人不一定愿意出了”?墒,徽墨有多好,這一代,下一代,往后的很多代,是該記在心上的。要是徽墨不存在了,我們的一部分文化基因,也會隨它一起消失了。

  

  紫砂清韻

  舊時,江浙一帶人家如果生了女孩子,即便沒有錦衣玉食供養(yǎng),也免不了會給孩子起個秀啊、娥啊、仙啊之類的名字,以寄托天下為父母者美好的期許。1943年,江蘇宜興山丁南村一個汪姓小戶人家,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在這個日后生養(yǎng)了7個孩子的家庭,作為長女的她,無疑承載了父母的希望,也承載著幫襯父母養(yǎng)家糊口的責任。她就是中國紫砂藝術(shù)大師汪寅仙。

  紫砂成型技法的工謹嚴格,紫砂塑器取法自然的趣味,使紫砂陶藝明清以降備受文人墨客青睞,“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近年來,隨著紫砂壺成為東南亞一帶收藏界的“貴”客,居住了9位紫砂界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的小小丁蜀鎮(zhèn),作為紫砂的故鄉(xiāng),也成為熱鬧之所。走在丁蜀繁忙的小路上,那位戴著有色近視眼鏡、滿頭花發(fā)的鄰家老奶奶、老爺爺,或許嘉德拍賣會上身價已到5位數(shù)。

  很難想象,如果不是上世紀50年代中國工商業(yè)界振興傳統(tǒng)手工藝的共識和政策,如果不是改革開放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成熟,如果不是新世紀以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成為國家和民族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汪寅仙這些純粹的民間藝人即便能在行業(yè)里“出類拔萃”,也不會成為“大師”,站在現(xiàn)實生活的聚光燈下。

  生活中當然沒有這么多的“如果”,汪寅仙生逢美好時代。1956年,中國工商業(yè)迎來公私合營的高峰期,許多手工業(yè)經(jīng)營者被“合作”進了國營工廠。位于丁蜀鎮(zhèn)的宜興紫砂工藝廠,就是在這種歷史的大背景下,網(wǎng)羅了任淦庭、吳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蔣蓉等中國紫砂界聲名顯赫的“七大老藝人”。這是宜興紫砂廠的歷史鼎盛時期,也就是這一年,13歲的汪寅仙通過考試,成為紫砂廠30名學徒工中的一名,受到吳云根、裴石民、蔣蓉、朱可心、顧景舟諸多身懷絕技的名師手把手的指教。這些從舊中國走過來的老藝人,對新政府新生活充滿著熱情和信任,他們打破傳統(tǒng)的偏見,將一身絕技滿懷歡喜地、毫無保留地教給這些“向泥巴討生活”的子弟們。事實上,這30名學徒日后大多成為紫砂界的中堅力量。汪寅仙就是在這樣激情洋溢的大時代洪流中,成為紫砂壺花貨大師朱可心的愛徒。

  傳統(tǒng)手工藝的出路在于匠心獨運,一花一世界。朱師傅在江南潮冷的冬季,圍著雙層圍巾,躲在10平方米大小的廠宿舍里一遍又一遍地打泥片、塑桃形、貼葉子,將紫砂壺點線面起承轉(zhuǎn)合、虛實平衡解析得淋漓盡致,一旁打下手的汪寅仙不過十六七歲卻已勝讀十年書。跟從朱師傅仿制“圣思桃杯”這一經(jīng)歷,打開了汪寅仙紫砂壺設(shè)計的“命門”。設(shè)計是賦無形紫砂泥于有形生命的思維過程。汪寅仙一生雖然拜師不少,但是對她影響最深刻的就是朱師傅。如今,汪寅仙在紫砂界也以“花貨”名世,“歲寒三友壺”是她的“花貨”系列的經(jīng)典作之一。師傅領(lǐng)進門,修行在個人。這是一個有心的小姑娘,工友們上班,她在上班;工友們下班了、放假了,她還在加班,以至于要經(jīng)常寫檢討反思自己“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羸弱、瘦小的小姑娘很快脫穎而出,成為廠里的輔導小老師、班長、車間主任,并被送到中央工藝美術(shù)學院宜興陶瓷造型培訓班學習。1973年,三十而立之年,汪寅仙進入紫砂廠研究室,擔任副主任。研究室的主任就是當代紫砂界泰斗顧景舟。次年,研究室為周恩來總理赴美設(shè)計作品。

  勤奮、好學、肯吃苦是一個手藝人學手藝的必要條件,名師、悟性、機遇是一個手藝人成功的充分條件。“藝術(shù)是增一分則多,減一分則少”,從這一審美取向出發(fā),我們看到汪寅仙紫砂藝術(shù)的節(jié)制美。一個藝人之所以成為大師,不僅因為技法成熟,而是要有風格性,能開創(chuàng)新的流派。正如汪寅仙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我們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代”,作為承上啟下的一代紫砂壺大師,汪寅仙的成名、成功、成法得益于時代。當代社會對傳統(tǒng)手工藝的重新認識,對文化藝術(shù)價值的肯定,保護并支持了許多手工業(yè)藝人的生存和激情。這種歷史階段性的努力,時間愈久遠,價值愈能得到證明。 

  青瓷大師

  徐朝興,龍泉人,第一位青瓷界全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公認的青瓷界泰斗。一頭白發(fā),談到高興時,抬手握拳讓我們看他胳膊,那完全是壯年重體力工人或是健身愛好者才會有的肌肉,飽滿強健,輪廓清晰。他說,每件青瓷,選料、造型、拉坯、制作釉水,等等,所有工序,都要靠一個人獨立完成,肌肉嘛,從13歲進廠學徒算起,55年拉坯練出來的。平常的掰手腕比賽,他也是常勝將軍。上世紀50年代,徐朝興在龍泉瓷廠勞動競賽中創(chuàng)造的單日拉坯產(chǎn)量紀錄到今天還無人能破。徐朝興的自我評價是,“我想我是個干什么都能干好的人,但是命中注定,要吃青瓷這碗飯。”

  “一部中國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龍泉。”這是考古學家、“中國陶瓷之父”、曾任故宮博物院陶瓷館館長的陳萬里先生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結(jié)論。最早享譽世界的中國瓷器即是青瓷。五大名窯中,哥窯專屬的龍泉青瓷始于三國兩晉,靖康之變宋室南遷,中原制瓷高手大批加入,龍泉青瓷于此鼎盛,行銷世界。宋元以后,青瓷一路衰落,到明末景德鎮(zhèn)興起時,龍泉窯廠所剩無幾。1949年時,幾經(jīng)亂世動蕩,更是窯火難尋。直到1957年周恩來總理指示恢復五大名窯,龍泉青瓷才重現(xiàn)生機。

  這一年,徐朝興14歲,在龍泉縣木岱村瓷廠已經(jīng)做了一年學徒。徐家曾是龍泉大財主,土改之后,家里太窮,“吃了午飯就不知道還會不會有晚飯吃”,徐朝興兄弟三人,弟弟被人抱養(yǎng),哥哥早早去瓷廠當學徒。13歲時某一天,徐朝興跟著父親從早晨6時到下午5時趕了80多里路,趕到哥哥去的同一家瓷器廠申請當學徒。太小了,太矮了,“那會就1米3的樣子”, 廠里不肯收,父親沒有辦法,自己回去了。徐朝興就留下來跟著哥哥,“小孩子都喜歡玩泥巴” ,玩了一天,這個“小鬼 ”竟然有模有樣在拉坯,老工人替他和廠里說,留著這小鬼吧,他蠻靈。徐朝興的師傅叫李懷德,是龍泉青瓷得以恢復的關(guān)鍵人物,他貢獻了李家始自南宋祖輩相傳的配釉秘方。加上當時多位陶瓷方面學者和專家的傾力支持,這個仿古小組歷經(jīng)5年,碾磨、配料、拉坯、上釉、燒制,每一道工序,無數(shù)失敗摸索,照《龍泉瓷廠長志》記載,1959年國慶前,瓷廠所制國慶用瓷經(jīng)鑒定,大部分達到明代龍泉青瓷水平,部分接近宋代哥窯弟窯水平。龍泉青瓷,1700余年的血緣和命脈得以再續(xù),徐朝興50年輝煌榮耀的青瓷生涯,由此發(fā)端。

  迄今為止,徐朝興是獲得最多國家獎項的青瓷大師,他的作品清醇典雅,工藝水準比肩歷代青瓷名品,每每被中南海、大會堂等選中收藏。隨著這幾年青瓷市場升溫,拍賣行中,他的作品也成為備受青瓷藏家追捧的珍品。

  2006年10月,徐朝興從藝50周年回顧展在杭州舉行,美術(shù)界和陶瓷界對徐朝興青瓷成就作了這樣的評價:“由于青瓷歷史悠久,長期受仿古風尚與實用目的的雙重約束,故近代青瓷創(chuàng)新甚少,但他能自覺拓展傳統(tǒng)陶藝技法,注重陶瓷本體語言的挖掘和發(fā)揮,所以能蛻變出屬于自己風格的青瓷作品,從而開創(chuàng)出龍泉青瓷的一代新風——由他開創(chuàng)的哥弟窯相結(jié)合的表現(xiàn)技法,以及融商周古瓷之神韻與現(xiàn)代創(chuàng)作理念于一爐,把傳統(tǒng)跳刀技法與灰釉進行綜合表現(xiàn)等一系列創(chuàng)新形式,對龍泉青瓷的推陳出新作出了巨大貢獻。”

  徐朝興是龍泉的驕傲,他的工作室朝興青瓷苑,不時有中小學生慕名上門,徐朝興跟他們介紹交流,合影拍照,還按人數(shù)洗好照片再送給大家,有時就這樣結(jié)下一段其樂融融的忘年交。某年過年,徐朝興和夫人開車到鄉(xiāng)下探訪一位中學生朋友,那個家庭的貧窮讓他深深震動,他告訴孩子好好學習,考上大學學費他管,要是考不上就跟著自己做青瓷。在徐朝興的資助和幫助下,這個孩子現(xiàn)在一所外語學院讀二年級。想起自己吃不飽飯的童年,13歲時跟父親走一天路到瓷廠當學徒的少年,69歲的徐朝興希望自己的幫助可以讓這個孩子的成長少一些艱難多一些陽光,這也是他對命運和家鄉(xiāng)的另一種回報。

  

  錫繡素手

  趙紅育的外表,非常符合人們對一位女性刺繡藝術(shù)家的想象。清新,雅致,靈動,嗓音委婉,神情柔和,舉手投足幅度很小,帶著一種舒緩又精準的古典節(jié)奏。吳儂軟語本來好聽,又是在講那么美的刺繡,非常自然地帶你進入到無錫精微繡的唯美世界:

  “無錫精微繡,是蘇繡分支,它把刺繡的精、細、美表達得非常透徹:遠看詩情畫意,近看人物神情畢現(xiàn),用放大鏡看,更是惟妙惟肖。”

  歷史上的江南,有著悠久而發(fā)達的手工業(yè)傳統(tǒng),不斷匯聚了各方文人雅士,商業(yè)繁榮的同時,這里人們的藝術(shù)素養(yǎng)和審美趣味也有了長久的積累。晚清以后,上海、蘇州、南通,都有民間開設(shè)的刺繡傳授組織。光緒23年(1897年),李佩黻、李韻和妯娌在無錫當?shù)貏?chuàng)辦了錫山繡工傳習會, 來學習的多是閨中少女,傳授的是富有觀賞價值的“閨閣繡” ,吸收上海露香園顧繡的精華, 風格上講究江南文人畫一樣的淡雅清麗。“學者上百人”,錫山繡工傳習會影響所及,這一時期,刺繡名家輩出,生產(chǎn)規(guī)模也很大,傳習會的繡品在當年世博會、國際博覽會上屢獲金獎。這一切成就了無錫刺繡的鼎盛,繡工會的成就贏得了當時農(nóng)工商部“精制繡品、折法改良”的銀獎牌嘉獎。趙紅育的師傅華慧貞就是錫山繡工會的第一批學員。

  趙紅育1973年開始跟隨華慧貞師傅學習刺繡,算起來,當時6個學生,跟著3個老師傅,就是錫繡的一條命脈了。刺繡很講“心靈手巧”,趙紅育悟性好,天分高,靈感不斷,繡品出眾。她的第一幅單面精微繡作品是《觀音》,圖中觀音的衣紋上,繡著三卷《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700多字,每個字比粟粒還小,卻字字清晰工整,筆畫流暢。第一幅雙面精微繡《壽星圖》,火柴盒大小的繡品,笑容可掬的壽星佬,飄飄揚揚絲袍上,500個壽字纖毫畢現(xiàn)。1989年用半年時間完成了雙面精微繡《絲綢之路》,長40厘米、寬16厘米,半個筆記本屏幕大小的幅面,一支26個人、21匹駱駝、4匹馬、5頭小毛驢和3頭獵犬組成的商隊。針法極其復雜,巧奪天工!“狗要用施毛繡,刻畫出狗毛茸茸的感覺;駱駝則用亂針繡,不能太亂,刻畫出駱駝皮毛的感覺;人物的衣服則用套針繡,才能有絲綢的質(zhì)感。像人的眉毛,常常只能是憑感覺才能描繪。”生動精細,疏密有致,意境深遠。

  趙紅育主持創(chuàng)作的發(fā)繡長卷《古運河梁溪風情圖》,這幅耗費8000多工時,用3000克20種不同顏色頭發(fā)完成的繡品,其精湛的繡工,讓人嘆為觀止。1800多個半寸大小的人物,每一個都姿態(tài)生動;房舍樓宇1200余間;大小橋梁20多座、船只280余艘。用了散點針、滾針、纏針、虛實針、套針、接針、鋪針等多種針法,頭發(fā)天然從烏黑到雪白的層次豐富的色澤,完美地表現(xiàn)出工筆的神韻,而刺繡材質(zhì)的特殊,又呈現(xiàn)出與筆墨不同的層次和光彩。

  刺繡的魂就在其精、細和美。精微繡體現(xiàn)了這種極致的精細美。與通常雙面繡相比,技術(shù)要求更高,難度更大,在用針用線用料用色上更加嚴謹講究,尤其在繡刺細部時,須將一根絲線分成七十至八十分之一,局部細微之處,無法用筆勾勒,全憑手眼與心靈相通方能繡成。

  有人說,全部女紅里,說到境界,刺繡當為最上。道光年間,寓居無錫的刺繡名家丁佩在《繡譜》里說:“刺繡以針代筆,以絹素為紙,以絲線為朱墨、鉛黃。”“取材極約、而用甚廣”,為“閨閣中之翰墨。”近代極負盛名的實業(yè)家教育家張謇,為一代刺繡大家沈壽記錄整理的《雪宦繡譜》里也記錄了沈壽這樣一句話:“久而久之,遂覺天壤之間,千形萬態(tài),但入吾目,無不可入吾針,既無不可入吾繡。” 趙紅育的刺繡生涯接近40年了,她說現(xiàn)在繡花時候終于可以坐直了,年輕時眼睛近視,頭要低下來靠近看,現(xiàn)在一來眼睛略花,和近視相抵;二來,一針一線的40年,針法,萬物,了然于心。

  
 

聲明:轉(zhuǎn)載此文的目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ldqxnw@163.com),我們將及時更正或刪除,謝謝!

推薦閱讀
廉潔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2024-09-16
亮點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報  2024-09-19
普安縣融媒體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日報  2024-09-19
黔西南州人民檢察院  2024-09-19
黔西南日報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點黔西南  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