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新天堂无码在线看|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麻豆|久久成人影院精品777|久久99这里只有精品国产|国产精品高潮呻吟久久AV|国产精品无码亚一区二区三区|99国产这里只有精品视频播放

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民族文化

博爾赫斯七個夜晚的說書人

2016年08月03日 14:50:10來源:北京青年報 [微博] 作者:

 《七夜》是七次講稿,讀這本書,像聽博爾赫斯講演。這個順手的比喻,除了它想表達的一種感受之外,其他方面都經(jīng)不起稍微的推敲。博爾赫斯用西班牙語講,我讀的是漢語譯本(陳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年),這之間有多遠的距離?三十年前,我初識博爾赫斯,一直到現(xiàn)在,讀的都是漢語的博爾赫斯,而且是不同譯者的博爾赫斯,卻一直都感覺到獨特的迷人之處。語言天生的距離和翻譯天生的遺憾,都沒能讓迷人之處喪失。“迷人,正如斯蒂文森所說,是作家應(yīng)該擁有的基本優(yōu)點之一。舍此,別的都沒用。”倘若博爾赫斯缺乏迷人的品質(zhì),他大概就不會這么引用斯蒂文森了。

博爾赫斯有不少講演經(jīng)歷,“我注意到大家特別喜歡聽個人的事而非一般的事,具體的事而非抽象的事。”這點經(jīng)驗之談,可以給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講演者借鑒。不過,也得看講演的人是誰。要是聽眾對這個講演的人不感興趣,那么個人的事最好還是收起。
 
另一條,不是經(jīng)驗,卻比經(jīng)驗還重要。面對很多聽眾,“我并不是在跟大家講話,而是在跟你們中的每一個人交談。”這之間的區(qū)別非常大,懂得這個區(qū)別的講話者卻不是太多。據(jù)此,你可以把講話者——譬如課堂上的教師——分成不同的類型。
 
《七夜》談的是這七個題目:《神曲》、夢魘、《一千零一夜》、佛教、詩歌、喀巴拉、失明。博爾赫斯的讀者多少都熟悉他這些題目。一個人“常”談某些東西,一定是這些東西和這個人之間有“常”的聯(lián)系。
 
 
但丁《新生》開頭說,他在一封信里,一口氣提到了六十個女人的名字,以便偷偷地塞進貝雅特里齊的名字。博爾赫斯有一本小書叫《但丁九篇》,最后談到但丁為什么要寫《神曲》:“我認為他在《神曲》里重復(fù)了這個傷心的手法。”
 
《神曲》里的“天國”,此前曾有人認為,但丁構(gòu)筑它的首要目的,是為他所崇拜的貝雅特里齊建立一個王國,《新生》里有一句話:“我想用沒有被用于談?wù)撊魏我粋女人的話來談?wù)撍?rdquo;博爾赫斯進一步猜測,但丁創(chuàng)作《神曲》的目的,“是為了插進一些他同無法挽回的貝雅特里齊重逢的場面。”他寫了地獄、煉獄、九重天、目不暇接的情境和命運,可是,他知道,貝雅特里齊最后的微笑才是最重要的;她微笑之后,“轉(zhuǎn)過臉”,消失或走向“永恒”。
 
《七夜》里講《神曲》,我覺得最有啟發(fā)性的是關(guān)于尤利西斯命運的解讀。尤利西斯為什么要遭受懲罰?因為他和狄俄墨得斯策劃了特洛伊木馬陰謀,被罰只能呆在火焰的深處。博爾赫斯說,不是。尤利西斯召集已經(jīng)跟著他戰(zhàn)勝了千難萬險、已經(jīng)年老困乏的人馬,提出一項崇高的事業(yè):橫跨浩瀚的海洋去認識南半球。他說他們是人,他們是因為勇氣、因為知識而出生的,生來就是為了認識、為了理解事物。遠航五個月之后,他們看到了一座大山,但歡呼聲即刻變成了哭喊聲,從他們見到的陸地上刮來一陣旋風,船沉了。那座山,就是煉獄山。“就這樣,我們到了這個可怕的時刻”——這個時刻的“可怕”在于,它顯露了尤利西斯受罰的真正原因,“即那個無私無畏地渴望認識被禁止且不可能事物的企圖。”
 
接下去,博爾赫斯說:“這個故事中悲慘的遭遇到底是什么道理?我認為有一個解釋,這是唯一有價值的解釋,那就是:但丁感到尤利西斯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他自己。我不知道他是否自覺感受到這一點,這也無所謂。在《神曲》某節(jié)的三韻句中說:誰也不能被允許知道天意。我們也不能提前知道天意,誰也不知道誰將被罰,誰將被救。但是他竟然妄為地以詩歌的方式提前泄露天意。他向我們顯示了誰被罰又顯示了誰被救。他應(yīng)該知道這樣做是很危險的;他不可能不知道他在提前覺察不能明辨的天意。”“因此,尤利西斯這個人物擁有其力量,因為尤利西斯就是但丁的鏡子,因為但丁感到也許是他應(yīng)該受到這種懲罰。誠然,他寫了詩,但是不論是非如何,他正在觸犯黑夜、上帝和神明深奧的戒律。”
 
博爾赫斯說,沒有哪一本書曾給過他如此強烈的美學(xué)震撼,“我是個享樂派讀者,再說一遍,我是在書中尋找震撼的。”因此,每有機會,他總是強烈推薦去閱讀這部偉大的作品。“《神曲》是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該讀的。不讀這本書就是剝奪了我們享用文學(xué)所能給予我們的最高禮物的權(quán)利,就是讓我們承受一種古怪的禁欲主義。為什么我們要拒絕閱讀《神曲》所帶來的幸福?況且它并不是很難讀的。”雖然文學(xué)所給予的最高禮物是什么,一定有不同的意見,但博爾赫斯所享受的讀《神曲》的幸福,其中有些部分確實是可以傳遞的。
 
 
阿拉伯人說,誰也不會讀到《一千零一夜》的最后,因為這是一部沒有窮盡的書。
 
它的作者成千上萬,大概誰也沒有想到他正在參與構(gòu)造一部偉大的書。
 
而且這部取之不盡的書,可以有豐富的變形。
 
這部書中最有名的故事之一《阿拉丁和神燈》,出現(xiàn)在18世紀初加朗的法語版本中。但是后來的人在阿拉伯和波斯文本中都沒有找到這個故事。有人懷疑是加朗篡改了故事。博爾赫斯說:“我認為用‘篡改’一詞是不公正而且有害的。加朗完全有權(quán)像那些職業(yè)說書人那樣創(chuàng)造一個故事。為什么不能設(shè)想,在翻譯了那么多故事以后,他想創(chuàng)造一個,并且這樣做了呢?”
 
德·昆西在自傳里講了阿拉丁神燈的故事,但是他記得的故事完全不同,沒有哪個本子這樣記載過——“德·昆西創(chuàng)造性的記憶力令人欽佩”——這種記憶力,或者是睡夢,帶給他一個新的故事。
 
“《一千零一夜》漫無邊際的時間還在繼續(xù)走它的路。”它不是死的東西,“這部書是那么廣泛,以至于用不著讀過此書,因為它是我們記憶的一部分,也是今天晚上的一部分。”
 
《七夜》這個書名,是不是無意識或有意識地向《一千零一夜》致敬?無論如何,博爾赫斯確實像一個夜晚的說書人。
 
 
“我當過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xué)哲學(xué)文學(xué)系的英國文學(xué)教授。我曾經(jīng)盡可能地撇開文學(xué)史。當我的學(xué)生向我要參考書目的時候,我就對他們說:‘參考書目不重要,畢竟莎士比亞一點也不知道什么莎士比亞參考書目。’約翰遜不可能預(yù)見到將來寫的關(guān)于他的書。‘為什么你們不直接讀原著呢?’”
 
大學(xué)里的教師,如果沒有被學(xué)生問到參考書目的問題,那就是在被問到之前先開好了?梢娊膛c學(xué)之間互相訓(xùn)練,已有穩(wěn)定的成規(guī)。這一點上,我算不上好老師,每個學(xué)期開課,總有學(xué)生問起,我才想起這是個問題。我的回答與博爾赫斯差不多,卻沒有他那么心平氣和。每次看到什么論文后面附有從網(wǎng)上搜來堆在那里的參考書目,都有點生氣。
 
還有定義的問題。“我就是這樣教學(xué)的,堅持美學(xué)事實不需要定義。美學(xué)事實那么明顯,那么直接,就像愛情、水果的味道或水那樣不能確定。……如果我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為什么還要用別的詞語去稀釋它呢?這些詞語肯定要比我們的感受弱得多。”
 
對了,這里說的是文學(xué)教學(xué),尤其是詩歌。
 
“為什么還要用別的詞語去稀釋它呢?”——不稀釋受不了啊。有百分之十的濃度就可以了,是吧?
 
 
1955年底,博爾赫斯被任命為國家圖書館館長,身處90萬冊各語種的書籍之中,他發(fā)現(xiàn)他只能看清封面和書脊。“上帝同時給我書籍和黑夜,/ 這可真是一個絕妙的諷刺”——這兩句詩說一個事實,很容易理解;下面兩句,“我這樣形容他的精心杰作,/ 且莫當成是抱怨或者指斥”——這是真的嗎?真的沒有怨言?
 
過了很多年,我明白,這是真話。博爾赫斯說:“失明對于我沒有成為徹底的不幸,也不應(yīng)該把它看得太重。應(yīng)該把它看作是一種生活方式:人類的一種生活方式。”
 
阿根廷國家圖書館真有意思,之前已經(jīng)有兩位館長是盲人,到博爾赫斯,是第三位。“二,只是一種巧合;而三,則是一種確認。這是一種三元素式的確認,一種天意或者神學(xué)的確認。”
 
博爾赫斯還是一個詩人,而詩歌與失明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從荷馬就開始了。我們不知道是否真有荷馬這個人,奧斯卡·王爾德提示說,古代把荷馬認定為盲人詩人,這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希臘人堅持認為荷馬是盲人,以說明詩不應(yīng)該是視覺化的,而應(yīng)該是聽覺化的。”博爾赫斯甚至認為,魏爾倫的關(guān)于詩首先是音樂的說法也是從這里一路發(fā)展而來。彌爾頓認為他是自愿失明的,因為他第一個心愿就是成為偉大的詩人。詹姆斯·喬伊斯說:“在我身上發(fā)生的種種事情中,我認為最不重要的就是我成了盲人。”博爾赫斯覺得他這樣說很大膽,同時也是騙人的,喬伊斯浩大著作中的一部分是在黑暗中完成的,他創(chuàng)造了一種很難懂的語言,但是可以辨別出一種奇怪的音樂。
 
“我總是感覺到自己的命運首先就是文學(xué)。這就是說,在我身上將會發(fā)生許多不好的事情和一些好的事情。但是從長遠來說,所有這一切都將變成文字,特別是那些壞事,因為幸福是不需要轉(zhuǎn)變的,幸福就是其最終目的。”進一步說,“一個作家,或者說所有人,應(yīng)該這樣想,他身上所發(fā)生的一切都是工具。所有給他的東西都有一個目的。這一點在藝術(shù)家身上尤其應(yīng)該更強烈。在他身上發(fā)生的一切,包括屈辱、煩悶、不幸等等,都像是為他的藝術(shù)所提供的黏土、材料,必須接受它們。所以我在一首詩中講到古代英雄們的食糧:屈辱、不幸、傾軋等。給我們這些東西是讓我們?nèi)ジ淖兯鼈,讓我們把生活中的悲慘變成或力求變成永恒的東西。”
 
如果這樣想問題,對于盲人圖書館長和盲人詩人來說,不僅書籍是上帝的恩賜,失明也是一種恩賜。
 
 
“我一直在暗暗設(shè)想,天堂應(yīng)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這句話給人印象太深刻了。有這么一件事:很多年前,我寫了一本小書《讀書這么好的事》,像是由引文編織出來的,其中也包括博爾赫斯的話。有一位朋友,寫文章提了一個問題:為什么偏偏沒有引用“天堂應(yīng)該是圖書館的模樣”這么有名的一句?
 
這真把我問住了。為什么呢?
 
這會兒想起這個問題,忽然明白了:因為我未曾想象天堂。我的觀念里面沒有天堂,自然也就不會想象天堂是什么樣子。
 
但我喜歡博爾赫斯,喜歡他這樣去想象。
聲明:轉(zhuǎn)載此文的目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ldqxnw@163.com),我們將及時更正或刪除,謝謝!

我要評論

共有0條評論

相關(guān)信息

熱文排行

24小時 一周 一月

博爾赫斯七個夜晚的說書人

北京青年報 [微博] | 2016年08月03日 14:50:10 | 

 《七夜》是七次講稿,讀這本書,像聽博爾赫斯講演。這個順手的比喻,除了它想表達的一種感受之外,其他方面都經(jīng)不起稍微的推敲。博爾赫斯用西班牙語講,我讀的是漢語譯本(陳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年),這之間有多遠的距離?三十年前,我初識博爾赫斯,一直到現(xiàn)在,讀的都是漢語的博爾赫斯,而且是不同譯者的博爾赫斯,卻一直都感覺到獨特的迷人之處。語言天生的距離和翻譯天生的遺憾,都沒能讓迷人之處喪失。“迷人,正如斯蒂文森所說,是作家應(yīng)該擁有的基本優(yōu)點之一。舍此,別的都沒用。”倘若博爾赫斯缺乏迷人的品質(zhì),他大概就不會這么引用斯蒂文森了。

博爾赫斯有不少講演經(jīng)歷,“我注意到大家特別喜歡聽個人的事而非一般的事,具體的事而非抽象的事。”這點經(jīng)驗之談,可以給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講演者借鑒。不過,也得看講演的人是誰。要是聽眾對這個講演的人不感興趣,那么個人的事最好還是收起。
 
另一條,不是經(jīng)驗,卻比經(jīng)驗還重要。面對很多聽眾,“我并不是在跟大家講話,而是在跟你們中的每一個人交談。”這之間的區(qū)別非常大,懂得這個區(qū)別的講話者卻不是太多。據(jù)此,你可以把講話者——譬如課堂上的教師——分成不同的類型。
 
《七夜》談的是這七個題目:《神曲》、夢魘、《一千零一夜》、佛教、詩歌、喀巴拉、失明。博爾赫斯的讀者多少都熟悉他這些題目。一個人“常”談某些東西,一定是這些東西和這個人之間有“常”的聯(lián)系。
 
 
但丁《新生》開頭說,他在一封信里,一口氣提到了六十個女人的名字,以便偷偷地塞進貝雅特里齊的名字。博爾赫斯有一本小書叫《但丁九篇》,最后談到但丁為什么要寫《神曲》:“我認為他在《神曲》里重復(fù)了這個傷心的手法。”
 
《神曲》里的“天國”,此前曾有人認為,但丁構(gòu)筑它的首要目的,是為他所崇拜的貝雅特里齊建立一個王國,《新生》里有一句話:“我想用沒有被用于談?wù)撊魏我粋女人的話來談?wù)撍?rdquo;博爾赫斯進一步猜測,但丁創(chuàng)作《神曲》的目的,“是為了插進一些他同無法挽回的貝雅特里齊重逢的場面。”他寫了地獄、煉獄、九重天、目不暇接的情境和命運,可是,他知道,貝雅特里齊最后的微笑才是最重要的;她微笑之后,“轉(zhuǎn)過臉”,消失或走向“永恒”。
 
《七夜》里講《神曲》,我覺得最有啟發(fā)性的是關(guān)于尤利西斯命運的解讀。尤利西斯為什么要遭受懲罰?因為他和狄俄墨得斯策劃了特洛伊木馬陰謀,被罰只能呆在火焰的深處。博爾赫斯說,不是。尤利西斯召集已經(jīng)跟著他戰(zhàn)勝了千難萬險、已經(jīng)年老困乏的人馬,提出一項崇高的事業(yè):橫跨浩瀚的海洋去認識南半球。他說他們是人,他們是因為勇氣、因為知識而出生的,生來就是為了認識、為了理解事物。遠航五個月之后,他們看到了一座大山,但歡呼聲即刻變成了哭喊聲,從他們見到的陸地上刮來一陣旋風,船沉了。那座山,就是煉獄山。“就這樣,我們到了這個可怕的時刻”——這個時刻的“可怕”在于,它顯露了尤利西斯受罰的真正原因,“即那個無私無畏地渴望認識被禁止且不可能事物的企圖。”
 
接下去,博爾赫斯說:“這個故事中悲慘的遭遇到底是什么道理?我認為有一個解釋,這是唯一有價值的解釋,那就是:但丁感到尤利西斯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他自己。我不知道他是否自覺感受到這一點,這也無所謂。在《神曲》某節(jié)的三韻句中說:誰也不能被允許知道天意。我們也不能提前知道天意,誰也不知道誰將被罰,誰將被救。但是他竟然妄為地以詩歌的方式提前泄露天意。他向我們顯示了誰被罰又顯示了誰被救。他應(yīng)該知道這樣做是很危險的;他不可能不知道他在提前覺察不能明辨的天意。”“因此,尤利西斯這個人物擁有其力量,因為尤利西斯就是但丁的鏡子,因為但丁感到也許是他應(yīng)該受到這種懲罰。誠然,他寫了詩,但是不論是非如何,他正在觸犯黑夜、上帝和神明深奧的戒律。”
 
博爾赫斯說,沒有哪一本書曾給過他如此強烈的美學(xué)震撼,“我是個享樂派讀者,再說一遍,我是在書中尋找震撼的。”因此,每有機會,他總是強烈推薦去閱讀這部偉大的作品。“《神曲》是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該讀的。不讀這本書就是剝奪了我們享用文學(xué)所能給予我們的最高禮物的權(quán)利,就是讓我們承受一種古怪的禁欲主義。為什么我們要拒絕閱讀《神曲》所帶來的幸福?況且它并不是很難讀的。”雖然文學(xué)所給予的最高禮物是什么,一定有不同的意見,但博爾赫斯所享受的讀《神曲》的幸福,其中有些部分確實是可以傳遞的。
 
 
阿拉伯人說,誰也不會讀到《一千零一夜》的最后,因為這是一部沒有窮盡的書。
 
它的作者成千上萬,大概誰也沒有想到他正在參與構(gòu)造一部偉大的書。
 
而且這部取之不盡的書,可以有豐富的變形。
 
這部書中最有名的故事之一《阿拉丁和神燈》,出現(xiàn)在18世紀初加朗的法語版本中。但是后來的人在阿拉伯和波斯文本中都沒有找到這個故事。有人懷疑是加朗篡改了故事。博爾赫斯說:“我認為用‘篡改’一詞是不公正而且有害的。加朗完全有權(quán)像那些職業(yè)說書人那樣創(chuàng)造一個故事。為什么不能設(shè)想,在翻譯了那么多故事以后,他想創(chuàng)造一個,并且這樣做了呢?”
 
德·昆西在自傳里講了阿拉丁神燈的故事,但是他記得的故事完全不同,沒有哪個本子這樣記載過——“德·昆西創(chuàng)造性的記憶力令人欽佩”——這種記憶力,或者是睡夢,帶給他一個新的故事。
 
“《一千零一夜》漫無邊際的時間還在繼續(xù)走它的路。”它不是死的東西,“這部書是那么廣泛,以至于用不著讀過此書,因為它是我們記憶的一部分,也是今天晚上的一部分。”
 
《七夜》這個書名,是不是無意識或有意識地向《一千零一夜》致敬?無論如何,博爾赫斯確實像一個夜晚的說書人。
 
 
“我當過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xué)哲學(xué)文學(xué)系的英國文學(xué)教授。我曾經(jīng)盡可能地撇開文學(xué)史。當我的學(xué)生向我要參考書目的時候,我就對他們說:‘參考書目不重要,畢竟莎士比亞一點也不知道什么莎士比亞參考書目。’約翰遜不可能預(yù)見到將來寫的關(guān)于他的書。‘為什么你們不直接讀原著呢?’”
 
大學(xué)里的教師,如果沒有被學(xué)生問到參考書目的問題,那就是在被問到之前先開好了。可見教與學(xué)之間互相訓(xùn)練,已有穩(wěn)定的成規(guī)。這一點上,我算不上好老師,每個學(xué)期開課,總有學(xué)生問起,我才想起這是個問題。我的回答與博爾赫斯差不多,卻沒有他那么心平氣和。每次看到什么論文后面附有從網(wǎng)上搜來堆在那里的參考書目,都有點生氣。
 
還有定義的問題。“我就是這樣教學(xué)的,堅持美學(xué)事實不需要定義。美學(xué)事實那么明顯,那么直接,就像愛情、水果的味道或水那樣不能確定。……如果我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為什么還要用別的詞語去稀釋它呢?這些詞語肯定要比我們的感受弱得多。”
 
對了,這里說的是文學(xué)教學(xué),尤其是詩歌。
 
“為什么還要用別的詞語去稀釋它呢?”——不稀釋受不了啊。有百分之十的濃度就可以了,是吧?
 
 
1955年底,博爾赫斯被任命為國家圖書館館長,身處90萬冊各語種的書籍之中,他發(fā)現(xiàn)他只能看清封面和書脊。“上帝同時給我書籍和黑夜,/ 這可真是一個絕妙的諷刺”——這兩句詩說一個事實,很容易理解;下面兩句,“我這樣形容他的精心杰作,/ 且莫當成是抱怨或者指斥”——這是真的嗎?真的沒有怨言?
 
過了很多年,我明白,這是真話。博爾赫斯說:“失明對于我沒有成為徹底的不幸,也不應(yīng)該把它看得太重。應(yīng)該把它看作是一種生活方式:人類的一種生活方式。”
 
阿根廷國家圖書館真有意思,之前已經(jīng)有兩位館長是盲人,到博爾赫斯,是第三位。“二,只是一種巧合;而三,則是一種確認。這是一種三元素式的確認,一種天意或者神學(xué)的確認。”
 
博爾赫斯還是一個詩人,而詩歌與失明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從荷馬就開始了。我們不知道是否真有荷馬這個人,奧斯卡·王爾德提示說,古代把荷馬認定為盲人詩人,這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希臘人堅持認為荷馬是盲人,以說明詩不應(yīng)該是視覺化的,而應(yīng)該是聽覺化的。”博爾赫斯甚至認為,魏爾倫的關(guān)于詩首先是音樂的說法也是從這里一路發(fā)展而來。彌爾頓認為他是自愿失明的,因為他第一個心愿就是成為偉大的詩人。詹姆斯·喬伊斯說:“在我身上發(fā)生的種種事情中,我認為最不重要的就是我成了盲人。”博爾赫斯覺得他這樣說很大膽,同時也是騙人的,喬伊斯浩大著作中的一部分是在黑暗中完成的,他創(chuàng)造了一種很難懂的語言,但是可以辨別出一種奇怪的音樂。
 
“我總是感覺到自己的命運首先就是文學(xué)。這就是說,在我身上將會發(fā)生許多不好的事情和一些好的事情。但是從長遠來說,所有這一切都將變成文字,特別是那些壞事,因為幸福是不需要轉(zhuǎn)變的,幸福就是其最終目的。”進一步說,“一個作家,或者說所有人,應(yīng)該這樣想,他身上所發(fā)生的一切都是工具。所有給他的東西都有一個目的。這一點在藝術(shù)家身上尤其應(yīng)該更強烈。在他身上發(fā)生的一切,包括屈辱、煩悶、不幸等等,都像是為他的藝術(shù)所提供的黏土、材料,必須接受它們。所以我在一首詩中講到古代英雄們的食糧:屈辱、不幸、傾軋等。給我們這些東西是讓我們?nèi)ジ淖兯鼈,讓我們把生活中的悲慘變成或力求變成永恒的東西。”
 
如果這樣想問題,對于盲人圖書館長和盲人詩人來說,不僅書籍是上帝的恩賜,失明也是一種恩賜。
 
 
“我一直在暗暗設(shè)想,天堂應(yīng)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這句話給人印象太深刻了。有這么一件事:很多年前,我寫了一本小書《讀書這么好的事》,像是由引文編織出來的,其中也包括博爾赫斯的話。有一位朋友,寫文章提了一個問題:為什么偏偏沒有引用“天堂應(yīng)該是圖書館的模樣”這么有名的一句?
 
這真把我問住了。為什么呢?
 
這會兒想起這個問題,忽然明白了:因為我未曾想象天堂。我的觀念里面沒有天堂,自然也就不會想象天堂是什么樣子。
 
但我喜歡博爾赫斯,喜歡他這樣去想象。

聲明:轉(zhuǎn)載此文的目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ldqxnw@163.com),我們將及時更正或刪除,謝謝!

推薦閱讀
廉潔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2024-09-16
亮點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報  2024-09-19
普安縣融媒體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日報  2024-09-19
黔西南州人民檢察院  2024-09-19
黔西南日報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點黔西南  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