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新聞稿的背后
一篇新聞稿的背后
鄧斌
無可非議,一篇新聞稿不外乎就由那幾部分組成,只要將幾要素中“5個W”交待清楚就行了,這些只要具備一點寫作常識的人都能做到,沒什么好深究的。其中也不乏那些常規(guī)、一般題材的新聞,如每年召開的一些例行會議和開展的各類活動,涉及這類新聞,只要對事件作簡單了解和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就能完成一篇新聞稿。甚至某類新聞稿不費吹灰之力拿相關文件出來“復制、粘貼”一套就成了。
而作為一篇較成功的新聞稿,或者說一篇較有深度的新聞報道,不單只會寫那么簡單和輕松,除了掌握必要的寫作技巧和方法外,從整個構思到動筆,投稿至見報,它還凝聚著許多“無形”的東西。
就說在寫之前吧,就有很多值得考慮的因素?吹交虬l(fā)現(xiàn)一個新聞事實馬上動筆去寫,而不去關注更多值得關注的東西,這是很多人的做法。其實在寫稿之前,猶如廠家要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在沒弄清楚市場行情之前就去生產(chǎn),難免有些盲目和冒險。寫新聞稿,或是其他類型的稿件也一樣,在送一些社會媒體、有一定影響和權威刊物的稿件,在寫之前,對其刊物的日常用稿方向和特點,以及所開設的欄目作一定了解是必要的。自己所寫的稿件將面對的“受眾”是誰?該站在怎樣的層面和高度去寫?做到心中有數(shù)方能有的放矢。這點,無論是投單位自辦的刊物,還是送其他外媒都是值得考慮的。有時,一篇好的新聞報道或許會因投的時機和方向不對而“石沉大海”。什么時候該寫哪方面的新聞、什么時候去報道才是最佳時機。例如一篇反映女性先進事跡的通訊稿,在“三.八”節(jié)前夕投出去就比平常投要容易上稿得多;報道一些教師題材的人物通訊,在教師節(jié)來臨或上面正在倡導和開展的某項全國性、地方性大型活動,如“尋找身邊優(yōu)秀教師”,或正在開展歌頌教師題材方面的征文活動的那個時期、那段時間就得趕緊完成發(fā)出。
同時,對于一篇已完成好的新聞稿,它不同于其它文學作品如散文、言論、小說等,寫好了“冷卻一下”,放過幾天若發(fā)現(xiàn)瑕疵又回過頭來修改,或中途遇上幾個親朋好友聚會、或臨時有其他急事先“放一放”,都是允許的。甚至幾十年拿出來,它仍不會變“值”,而新聞稿這點就顯得很“無奈”,它必須“趁熱打鐵”。就一篇寫好的新聞稿,盡管它的選材是如何精到,構思是怎樣巧妙,若在時間允許范圍內(nèi)沒能及時投稿發(fā)出,那它也只算是一張廢紙,而整個寫稿過程卻是徒勞和枉然,這是新聞中常說的時效性。一篇完成好的新聞稿是如此,而在寫稿的整個構思和動筆的過程也是一樣,在實際生活中,在信息渠道日新月異的今天,也許一個人得到的新聞線索和信息,其他人早已耳聞,早在著手準備了。若前面已有人發(fā)稿,那后面第二個寫的其意義將大打折扣,除非他有“能在新聞中挖新聞”的本領,否則他寫稿的一切努力都是在“浪費表情”。對此,一篇成功新聞稿背后至少要克服兩個字“拖”和“懶”。
一篇新聞稿在決定發(fā)出和投稿之前,更要百般“呵護”,要像父母對待自家孩子那樣用心,對他負有高度的責任感,持一種嚴謹?shù)膽B(tài)度。把握好相關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整個事件的真實性。當中還要克服依賴思想,不要總認為上面有編輯和編委把關,自己何必操那心。有時,盡管一篇有問題的稿件會在編輯審稿的過程中細心發(fā)現(xiàn)得以及時指出和更正,沒產(chǎn)生多大負面影響,算是萬幸,但萬一審稿人一時大意?沒察覺?最后責任最大的還是寫稿人自己,所謂“文責自負”。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以及一些媒體所報道的某人因“文字問題”(事件失真、字語不當)而被處分、被“下課”,甚至引發(fā)官司的案例也屢見不鮮。再有,一個經(jīng)常在稿件中出問題的人,勢必導致今后收他或用他稿件的編輯畏懼三分,編輯在稿源充足和定稿過程中也相對會把那類稿件先砍掉。
一篇新聞稿背后還隱藏著一個新聞“觸角”,它不同于“嗅覺”,說的是如何去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新聞。而“觸角”它是潛伏存在的,一個人縱然他有“三頭六臂”,但因個人工作環(huán)境和性質,以及生活圈子的局限性,他所獲得和掌握的有關信息及線索總是有限的。主動結交同事和朋友,有個好的“人緣”,擴展自身的活動圈是寫新聞稿,或者更深一層說,是從事新聞宣傳工作的一門長期值得修練的課題。同時,這也是一個人在新聞寫作中讓素材“左右逢源”的前提和因素。而身在單位,悉心關注單位當前的改革和發(fā)展,以及身邊涌現(xiàn)的典型事例和先進人物、單位領導在大小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做個“有心人”。關注這些就是在為自己平時從哪方面寫、如何寫作準備和鋪墊,這些可算是新聞寫作線索的“源頭”。身在企業(yè)單位,更多的還要關注自身行業(yè)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安全管理和優(yōu)質服務等工作現(xiàn)況和特點。
很多通訊員朋友常抱怨平時“沒什么可寫!”,這可能就是他的“觸角”出了問題。新聞也并非要等它真正發(fā)生了才叫新聞,而那些大家普遍關心、感興趣而迫切想知道卻又沒有途徑知道的,正在進行的一些常規(guī)工作同樣隱藏著新聞。
同時,要會利用自身優(yōu)勢和現(xiàn)有資源。在機關、行政上班的,或是專門從事新聞宣傳工作的人員,他們對上面領導活動、單位開展的重大工作、組織召開的一些大型會議等方面題材的新聞固然占有絕對優(yōu)勢。而作為基層一線的通訊員,他們工作在一線,平時與外界、與廣大群體接觸,所感知的人和事更多,相反,有時他們所報道的東西更顯鮮活和生動。例如在電力部門,“一次搶修經(jīng)歷、巡線經(jīng)歷”、“某天為某戶人家解決用電難題”、“幫助孤寡老人……”“農(nóng)網(wǎng)改造后農(nóng)民生活的新變化”等等,可謂基層一線“經(jīng)久不衰”、是很好的新聞寫作題材,這些卻是基層通訊員獨有的優(yōu)勢。
聲明:轉載此文的目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ldqxnw@163.com),我們將及時更正或刪除,謝謝!
分享到:
頻道推薦
共有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