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養(yǎng)勝地 人文興義】今天聊聊黔西南州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坡崗“報笨”習(xí)俗和布依族喪葬禮俗(二十五)
坡崗“報笨”習(xí)俗
興義市鄭屯鄉(xiāng)坡崗布依族較好地保存了本民族的傳統(tǒng)祭祀文化習(xí)俗,布依語稱“報笨”活動。“報笨”即為“請摩師辦事,擺桌子祭祀”的意思。這里的祭祀活動有十二種以上。每年三月三、六月六祭寨神、山神、社神、樹神、田神、水神、石神;每年正月間祭天地、祭官廳、祭先祖、祭眾神,以及不定時的祭橋、祭洞等。“報笨”活動進行的時間以每年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農(nóng)歷六月初六為主。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剛好農(nóng)歷新年剛過,也正是萬物復(fù)蘇、萌發(fā)新生命的時候,祭祀活動在這時顯得熱鬧又充滿希望;農(nóng)歷三月初三,正是春耕農(nóng)忙時節(jié),這時的祭祀活動其實是舉行一種村民會議,村委會領(lǐng)導(dǎo)或寨老借機安排春耕事宜,一切井然有序;六月六亦如此,為秋種事宜作準備。除這些主要祭祀時間外,還有不定期的、經(jīng)常的由祭師指定的祭祀活動。如祭石、祭洞、祭橋等。
布依語“報笨”儀式大都由寨中摩師主持,摩師根據(jù)祭祀活動內(nèi)容的不同,通過占卦、畫符、殺雞點血,口念摩經(jīng)等一系列規(guī)范傳統(tǒng)的儀式完成主祭。坡崗布依族的祭祀活動較為集中,具有很強的延續(xù)性和普遍性,幾乎包括了布依族的所有祭祀活動,形成了較為典型的文化習(xí)俗。
在108 平方公里內(nèi),至少有二十處祭祀活動場地。僅是上坡崗的民族村就有祭祀場所十二處。有祭山、祭水、祭洞、祭橋、祭樹、祭石、祭田、祭祖等場所。此外,“報笨”活動形式多樣,有舞獅、歌舞、智力游戲等表演、場面熱鬧,內(nèi)容生動有趣,展示了布依族人的智慧和才能。“報笨”習(xí)俗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民間傳承性。盡管外出務(wù)工的村民較多,參加祭祀活動的人數(shù)不如以前,但每一年的主要祭祀活動未曾間斷,留在村里的人大都積極參加,已有年輕人愿意研習(xí)摩文化,繼承摩師的工作。坡崗的查連禎摩公收年輕人為徒傳承摩文化。
坡崗“報笨”習(xí)俗為貴州省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布依族喪葬禮俗
貞豐
布依族喪葬禮俗是由布依族“摩師”主持、喪家配合的殮殯祭葬的傳統(tǒng)人生禮俗儀式,是北盤江流域布依族人民在獨特的自然景觀、歷史文化環(huán)境和農(nóng)耕生活習(xí)俗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形式。這種人生禮俗主要靠“摩師”誦經(jīng),所誦“摩經(jīng)”多用布依古語道情造勢。貞豐布依族喪葬禮俗2007年被列入貴州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摩師”頌《超度經(jīng)》毛天松攝
貞豐縣布依族喪葬禮俗,主要流傳于貞豐縣北盤江流域的布依村寨。貞豐縣位于貴州省西南部偏北地帶,東接鎮(zhèn)寧、望謨、南靠冊享、安龍,西靠興仁,北連關(guān)嶺。地處云貴高原向廣西低山丘陵過渡的斜坡部位,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梯形多級臺面下降。境內(nèi)分布北盤江、大田河、絲彎河、那郎河、魯貢河等河流湖泊。北盤江流經(jīng)縣境,古稱牂牁江,向北向東再折向南面,與南盤江交匯流入紅水河,屬珠江水系,是貞豐縣第一大河,流水蜿蜒曲折,岸山雄奇險峻。北盤江流域自古以來是中國西南地區(qū)的水陸交通運輸要道和商品集散地之一,夜郎驛道在境內(nèi)縱橫交錯,湘、鄂、蜀、滇與兩廣商品經(jīng)水陸,在此地與黔貴商品隨行交流,內(nèi)陸文化與沿海文化長時期交匯,形成了各民族民間文化的多元特色。
布依族自古以來信仰多神,經(jīng)歷從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的歷程。布依族先民進入文明時代以后,逐漸認識到父母(尤其是母親)養(yǎng)育子女的艱辛,因此死后子女必須敬孝,不讓遺體遭踐踏,收拾尸體裝殮入棺,然后聚眾安葬。在安葬過程中,有的即興默念祝福語,有的誦念安慰亡靈的誦語等,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禮俗——喪葬禮俗。據(jù)清康熙《貴州通志·戀僚》一書中說:“貴陽、都勻、鎮(zhèn)寧、普安……喪,則屠牛招親友,以大翁貯酒,執(zhí)牛角扁飲,……主人不食肉,止食魚蝦。習(xí)陰陽家音,葬用棺,以傘蓋墓上。期年而火亡,不上王冢。”隨著時間推移和時代變遷,布依族喪葬禮俗經(jīng)過世代摩師師徒口傳心授保存并發(fā)展至今。
布依族老人在病;驈浟糁H,特在正屋中堂一側(cè)設(shè)簡易床鋪,將老人移坐簡鋪,子女撐扶或抱住,盡量安慰和勉勵老人,傾聽遺言。同時盡快通知未到場子女守著垂危老人咽氣時,敲擊銅鼓數(shù)聲向寨鄰報喪,整理其衣冠,燒“落氣錢”。此時,主人派出親友迅速帶上白酒、豆腐、喪帕訃告逝者外家,同時請來“摩師(主司葬禮的先生,布依語稱為“鮑摩”)主持喪事。眾親友除塵洗棺,用松香石蠟熔液涂棺,用純凈稻草燒灰篩細裝在棺底。摩師用白紙、長塊紙錢鋪在棺底草灰上,放一個草芯布套或紙?zhí)渍眍^,移棺至正堂屋梁垂直偏內(nèi)位置,按不同姓氏用三根木棒或兩張長凳墊棺。擱棺分橫式和豎式兩種,因姓氏而異。外家親戚在場,摩師用長袖一段白布再鋪棺底,并誦咒語作除臭儀式后即抬遺體入棺,同時鳴放鞭炮。子女全到場觀殮,摩師誦念咒語再作除臭防腐儀式后即可蓋棺。蓋棺時,摩師用預(yù)制白紙剪圖標簽貼封棺縫、棺頭、棺尾及兩側(cè),再用三股篾繩捆扎靈柩。
布依族“耍獅子”拜望亡人習(xí)俗毛天松攝
傍晚,各方來客的樂隊吹奏嗩吶長號敲擊鐃鈸鼓釵到喪家“鬧喪”。摩師主持孝子舉行“家祭”,孝子跪靈,孝媳哭靈,用素肴祭奠,然后集體共進晚餐。之后摩師主持“婿祭”,眾婿帶上香燭、紙錢、鞭炮、白酒、豆腐等再次跪祭逝者,并將眾婿帶來的糯米蒸熟打成糍粑祭靈。這時,孝媳與孝婿可以進行“贖豬”、“斗墨”(用鍋煙打花臉)等游戲娛樂活動。半夜,“兩祭”完畢,摩師開始誦經(jīng)論喪,眾親友在摩師主持下手抬靈柩出堂,暫擱屋前長凳上。同時鳴放鞭炮,宰殺出喪肥豬,并將灶鍋上的飯甑子轉(zhuǎn)一圈,用熱水灑掃剛出喪的靈堂地面。戶外眾親友用大股篾繩捆扎靈柩,上捆一根大木杠和大把點燃的靈香,拴上一只大雄雞押喪;大杠兩端捆上木環(huán)擔(dān)和小抬杠,形成八抬靈柩。靈柩起動時,再放鞭炮,孝子手捧靈位米升在前引路,另一孝子或侄子分撒紙錢,名曰“引路線”,眾親友抬起靈柩跟隨,眾樂隊送行。孝女孝媳攜帶逝者廢舊衣物、席子、床墊等慟哭送靈,踏水過橋后燒掉就回家。靈柩送到墓地,先用高凳暫時支墊,由眾親友取土挖坑后,陰陽先生將坑底分成三段,用雄黃或朱砂粉拌米粒在中段撒畫成八卦圖或太極圖,上段和下段寫成“榮華富貴”等字樣,牽押喪雄雞下坑“跳井”啄米,將部分經(jīng)幡和逝者外家的祭幛燒灰“暖井”等,下葬吉時一到便鳴放鞭炮將靈柩移放坑內(nèi)。靈柩正位后,孝子持四根茅草莖跪在靈柩上口念囑詞為逝者“立柱”,并用一只小雞擊棺三下示意即起身回家。亡人適宜下葬和新墳適宜開向的,當(dāng)即掩埋并用石塊或石碑立成墓門。若是亡人還不宜深葬者,就用一條篾繩墊棺底,只壘圓墳或只蓋土而不壘墳,到適宜日辰才抽掉篾繩并用石塊壘墳開向。墳丘上插殘余的經(jīng)幡紙吊和壽旌紙吊,并堆放各種紙扎彩染、旗傘、靈房、車轎、牛馬等。安葬完畢,孝輩及眾親友將鋤頭與鋤柄拆掉反裝,然后念“叫魂詞”,返回喪家舉行“洗手禮”(意為“隔喪”)。
將近午飯時,摩師主持“隔喪”禮儀,點香燒紙后,在煮熟的豬肉碗上口誦經(jīng)文詞調(diào),眾孝輩每人吃肉一片,并且默念“隔喪詞”。孝子特意挽留逝者外家親戚另進一餐,備辦豬肝、豬腸、豬腎、豬肚等菜肴和好酒盛情款待,之后主賓相送道別。實行“復(fù)山”的人家,葬后一二日送宴食到新墳燃香燒紙祭祀,祭后第三天舉行新墳“復(fù)山”儀式,按亡人男左女右在墳側(cè)壘成一小灶,用煮熟雞肉和豬肉供奉逝者,同時鳴放鞭炮。不興“復(fù)山”的人家,多用葬日當(dāng)天下午開灶祭墳,祭品及方法與“復(fù)山”相同。老人逝后百日以內(nèi),孝輩不能剃頭理發(fā)和洗孝服孝帕籌,百日忌結(jié)束摩師主持眾孝輩舉行“脫喪”儀式(女性洗孝衣孝帕等,男性理發(fā),逝者親子剃光頭發(fā)以示孝道)。葬后第二、三年,須在“社日”前舉行新墳祭祀活動。其中,第三年最隆重,逝者外家親戚、女兒女婿和其他親友帶雞買酒前來參加祭墳。父母逝后守孝三年,其間不辦喜事或辦喜事也不貼對聯(lián)。每逢春節(jié),所有孝輩所貼春聯(lián)紙張顏色有限制,第二年用黃紙,第三年用綠紙,第四年才用紅紙,有的只貼紫色春聯(lián),第五年才貼紅底春聯(lián)。以示守孝,懷念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貞豐布依族葬禮是布依族天人合一、人神互通的人生禮俗儀式。貞豐布依族喪葬禮俗再現(xiàn)了悠久的民族歷史,高度集中展示了布依族的民間文學(xué)、音樂、歌舞、戲劇等藝術(shù)。如立幡、司祭、奏樂、趕嘎、論喪等。同時,喪葬時的摩經(jīng)、咒語及禮儀辭令是具有文學(xué)(尤其是詩歌)的形象思維,并含有史詩、神話、寓言、童話、悲劇、喜劇等亦莊亦諧的多種藝術(shù)元素。誦經(jīng),哭喪、奏樂等的音調(diào)和語感有悲歡離合及生離死別的韻味,辭靈論喪兼有樸素的人生哲理,趕嘎的形式與內(nèi)容富有戲劇和舞蹈的成分,符合農(nóng)耕民族的生活實際和規(guī)律凝聚了豐富的藝術(shù)成分。是布依族人民在北盤江流域獨特的自然景觀、文化歷史環(huán)境和農(nóng)耕生活習(xí)俗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形式,它獨具特色而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民間傳承性。
望謨
望謨縣布依族喪俗通過千百年的演變,形成了有鄉(xiāng)土特色的喪俗文化,其喪葬習(xí)俗分為四個程序:
一是報喪。老人病逝,其家人要在第一時間鳴放鞭炮,隨后安排人到親屬家報喪,聞訊者趕來與主人料理后事,左鄰右舍幫助砍柴擔(dān)水,做飯菜接待前來吊唁死者的親朋好友。報喪后,主人家請摩公主持喪事,披麻戴孝的子女男穿白土布長孝衣,女穿短孝衣。
二是入殮。用干凈水將死者身體擦凈,為其穿上新衣褲和鞋襪,戴上新帽或新帕,衣上不能有紐扣,以線系好。抬到堂屋中間為其洗臉。是男性的剃去頭發(fā),是女性的梳理發(fā)絲,由死者的子女用裝有酒的瓶子敬酒表示敬孝,把死者放在用苦竹條鋪好的中堂地上,蓋上紅布紅綢和白布,等待吉時入棺,這個做法稱為“小殮”。“大殮”是在棺木內(nèi)依次鋪木炭屑、草紙、白棉紙和紙枕頭,將尸體放入棺里,把銀飾品和幾粒大米、幾片茶葉放入死者嘴中,腋窩里也放銀飾品,再將女兒和媳婦敬孝的紅布紅綢及白布蓋在尸體上,臉上放一張有眼睛、鼻子、嘴巴的白棉紙,表示死者來世不會眼瞎、不是啞巴。然后蓋棺用白棉紙條密封。棺木在堂屋擺放分頭部朝神位,足底朝大門和順房梁橫放兩種方式,女婿在靈柩頭部下放一碗半生半熟的米飯,稱“枕頭飯”。棺柩下放個盆,盆中有一個裝菜油的碗,用棉線條點亮,稱“長明燈”。神龕中部斜貼一張白綿紙,再用綿紙做一串“望山錢”吊在竹竿上豎立于大門外,“望山錢”的紙張數(shù)以死者的享年為準。從入殮那天起,孝子們在棺柩前吃素食,用席子在棺柩前鋪床休息。
三是祭奠。主人請摩公或道士做三至七天的道場法事,以超度死者。大祭前一天,房主將祭文掛在大門外一側(cè)。大祭那天稱“做客” 。喪家給吊唁者發(fā)一張白土布孝帕。死者是高齡老人的,吊唁的人飯后隨手拿一個碗回家,意思是能沾上宏福壽運。做客當(dāng)晚,亡者親屬跟隨摩公和嗩吶隊拄著喪棒躬身繞棺,吊孝的親朋好友也如此,后在村寨邊或河邊舉行度亡儀式,焚燒死者生前用過的部分衣物。
四是出殯。出殯前請摩公在棺柩前唱古祭歌,孝子女們下跪細聽。摩公唱多長時間,孝子女們就要跪多長時間,中途不能起身離去。在“做客”的次日清晨上山安葬死者。出殯前在棺柩上蓋一床紅毛氈,毛氈上放一只大公雞,摩公發(fā)喪出殯, 由一位拿長火把的人上前引路,拿“望山錢”者走第二,邊走邊丟的紙錢稱“買路錢”,放鞭炮者走第三。孝子們走在棺柩前,抬棺和拿花圈、祭幛的人隨后,與死者生辰相同的親人不能送葬。孝女們快到墓地時,把香插在地上就返回。摩公在墓穴內(nèi)撒一把米,用朱砂、雄黃粉在地上畫一個八卦,放公雞進穴跳井,然后燒紙錢、把“望山錢”放于穴內(nèi),時辰到就抬棺入土,孝子先捧一把泥土放在棺蓋上,把密封的酒瓶放在棺柩腳部,眾親友抬石頭砌墳外圍,內(nèi)填泥土,墓碑另外擇期而立。那只“跳井”的公雞拿回家由它自生自亡,喪家不能宰吃。第三天到墳上殺雞祭奠,稱為“復(fù)山”。滿三十天就解素食,不再戴孝帕,滿三年舉行脫孝服儀式。
來源:黔西南宣傳
頻道推薦
共有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