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仁縣苗族風(fēng)俗
興仁縣陳家溝、鯉魚、木橋、長青的苗族從黔東南黃平、凱里、臺江等一帶遷來。第一個移居時期距今約300年,雍正年間黔東南苗族人民起義遭到殘酷鎮(zhèn)壓,不少人被迫逃亡來縣。第二個移居時期距今約200年,貴州苗族乾嘉起義失敗,清軍強迫苗民遷徙。第三個移居時期,距今大約100至140年間,張秀眉領(lǐng)導(dǎo)苗族起義,斗爭持續(xù)20多年后失敗。貴州“上下游廢田不下數(shù)百萬頃,流亡可復(fù)者僅十之二三……降苗所存戶口較前不過十之三”,“其民則逃亡轉(zhuǎn)徙,百里無煙。”苗族人民扶老攜幼.翻山越嶺向黔西南遷移。
一、語言文字
苗族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居住縣內(nèi)的苗族分黔東方言和川滇黔方言,即中部方言和西部方言。鯉魚、陳家溝、長青、馬路河、木橋等地操中部方言;跑馬廠、鷓鴣園龍樹腳、營盤山、豐洞等地操西部方言。苗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chǎn)斗爭和社會交際中,豐富和發(fā)展本民族的語言詞匯。解放后的新詞和外來詞,苗語中用音義兩借的辦法,苗語完全能夠精確地描繪和刻畫各種事物的形態(tài),表達各種復(fù)雜細膩的思想感情。建國前,苗族有語言而無文字。1950至1956年,中央和省組織民族語文科學(xué)工作隊伍,深入苗族聚居區(qū),進行廣泛的調(diào)查,創(chuàng)制了苗族文字方案。
苗文(中部方言)共計26個字母,32個聲母,26個韻母,8個聲調(diào)。聲母中“Y”和韻母中的ao、ee、iao、iee、ui、aa、uai、an、da、m都是用來書寫漢語借詞的,在拼寫漢語借詞中韻母“i”與聲母z、c、s、y相拼時,要讀成[]。學(xué)會了全部韻調(diào)和拼音,就可以讀拼課文和寫話。苗文是表音文字,在掌握苗語的基礎(chǔ)上,只要寫熟記熟聲母,韻母和聲調(diào),就可以應(yīng)用自如。
根據(jù)苗語詞的結(jié)合及在句子中的作用,苗語詞類可分為名詞、代詞、指示詞、數(shù)詞、量詞、動詞、形容詞、狀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等13類。
二、居住服飾
(一)居住
興仁縣苗族居住在河谷沿岸或高山地帶,喜聚族而居,多則百余戶,少有五六戶,依山建筑自成一寨.住房以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為主,壩區(qū)多為兩層樓房,以瓦蓋頂,砌石墻封山;山區(qū)普遍是以茅草蓋頂,住房形式多為一層。苗寨多栽有桃李果木、竹林,四時蔥綠,建國前苗族人民較貧窮,多數(shù)就地取材,建立3柱頭的叉叉房或5至7個頭的木柱房,四壁用竹編圍。房屋大都分為3間,中為堂屋,作招待客人和吃飯之用,左右兩邊、火坑和臥室之用。少數(shù)富裕者住瓦房,結(jié)構(gòu)和漢族房屋大同小異。極少數(shù)人住巖洞。建國后,縣內(nèi)苗族人民陸續(xù)建住宅,不少村寨有半數(shù)以上的住宅是建國后或近幾年來新建。建國前后雨樟交樂雷打石苗人多住巖洞,1983年國家出資建房,最后5戶才建房搬出。
(二)服飾
苗族因方言的差異和居住地區(qū)不同,服裝式樣和所用布料、花色圖案等各有差異。中部方言的苗族服飾較統(tǒng)一。男裝一般對襟布紐扣短衣、筒褲,老年人穿長衫、頭包青帕。所用布料由婦女親手紡編、染色,自裁自縫而成。建國后,男裝一般和當?shù)貪h族相同,但色彩保持藍色和青色,女裝全身所用布料以棉布染成深紫和青色作底布,在衣袖、胸圍、后衣片等處的繡花邊沿分別鑲嵌紅、綠、藍等綢緞條作裝飾,其中藍綢緞所占面積較寬,把繡有龍鳳、犀牛及幾何圖案的衣片、衣袖、胸圍等襯于深青色棉布上。挑花、繡花圖案一般為二方連續(xù)和四方連續(xù)。老年人的后衣片不繡花,是用自織提花形圖案衣料染成深紫色而制作。上衣是大領(lǐng)無紐扣短衣,系織花帶于背后。女青年下身著白褶長裙,裙腳織紅、綠、黃3條虹(象征長江、黃河是祖先起源地)。裙的前后各系一塊與裙同長、精心縫制的提花圍腰。頭飾裝束,內(nèi)頭巾兩塊包住長發(fā)。頭巾邊沿繡有鋸齒形花邊。年輕姑娘還釘有銀泡花,外包四方形頭巾,頭巾的兩邊吊有絲絡(luò),包成橢圓形。戴大銀耳環(huán)、扭絲耳環(huán)和瓜形耳環(huán)。頭右髻戴有銀插頭片,青年婦女和姑娘還在插頭片上外接5棵1尺2寸長的銀鏈,連接銀蝴蝶插于頭頂上,再戴上銀項圈、銀手鐲等銀飾品。苗族的背帶、童帽精美,背帶布滿繡花、挑花和自織的提花,色澤鮮艷,手工精細。童帽有貓頭帽、虎頭帽、瓦房帽等。上面精心繡有花紋圖案,配做花邊,釘有銀器18“羅漢”,在帽的后面再加上銀鈴、銀富印、絲絡(luò)等。操西部方言的苗族因分次方言和土語區(qū),服飾較復(fù)雜。服裝充分使用精巧編織和刺繡、蠟染等技藝。女裝上衣前胸開襟、無扣、衣短齊腰,紅布作高領(lǐng),下衣是百褶裙,用細白麻布做成,裙腳下沿鑲有2寸寬的紅布,頭頂包紅色粗毛帕,在衣裙相接的腰間系上飄帶。圍腰系于前,飄帶束于后,飄帶頭還戴細瓷珠、銀鏈等。這是其中的一種服飾。西部方言區(qū)另一服飾是發(fā)束于頭頂,包大盤青帕,帕的外圈,套一繡花帶,下沿綴滿兩寸來長的多串細米瓷珠(也有玻璃和銀珠的),串珠下端垂吊銀鈴、銀刀等銀器,耳吊細耳環(huán)。上衣右開襟,用花邊滾托肩和袖口及衣領(lǐng)。下身系裙,裙有蠟染和不蠟染的。不蠟染的裙,只在編織裙布時,經(jīng)線用白線、青線相隔,編織出條形花布做成百褶裙即可。圍腰飄帶均不繡花。西部方言區(qū)還有一種服飾:上衣白色或淺色,前胸開襟,襟口鑲一條約1寸寬的其它色布,衣短齊腰,衣的后肩上有一塊方背盤,繡有幾條簡單的邊線。下衣是白麻布制成和百褶裙。
三、習(xí)俗
(一)婚俗
1、中部方言婚俗
血緣選擇苗族婚姻在姓氏上有所限制,在苗族中,只有不同姓的才可通婚。祖先結(jié)拜過被視為同宗,其子女視若兄弟姊妹,不能通婚。一般說,能否通婚,以苗姓為準。
擇偶苗族擇偶有自由擇偶和包辦擇擇偶。自由擇偶:男女青年在各種節(jié)日或趕場等活動中,通過唱歌互相認識,彼此選擇,經(jīng)過較長時間的交往,最后同意結(jié)成伴侶。這種擇偶形式稱“游方”。待雙方都有一定意思后告知家長,家長又通過多方了解確無意見,便聘請媒人出面定親。包辦擇偶:雙方家庭門當戶對,兒女年齡相適,雙方父母同意,再征求兒女認可。雙方默認聯(lián)姻后,男方備辦點心糖果,米1升、酒l壺、雄雞1只,,擇定吉日由摩尼(媒人)到女方家提親。個別人家要叫摩泥往返幾次,婚姻才算定。摩尼必須是結(jié)發(fā)夫婦兩個健在,男女孩都有。
定親雙方擇定吉日良辰后,女方通知親友寨鄰與男方的來客(十余人)匯集一堂。男方備辦酒百斤、米3至5斗、豬肉五六十斤、雄雞、鴨各l只以及粉絲、豆腐、茶葉、葉子煙等。女方家將男方帶來食品做成熟食祭供祖宗后,雙方公推老人分賓主坐上席,互講祝福話,有的還互唱酒歌。
交禮金根據(jù)古代沿襲來的規(guī)矩,在舉行婚禮前,要先交禮金,女方家要通知舅父收禮金。舅父一般來1至3人,由一個“命好”(結(jié)發(fā)夫婦健在,男女孩都有)的舅父背一根2尺多長、用竹桿做的刻好禮金項目以及數(shù)量的標尺來收禮金(這節(jié)竹叫刻木,即婚書)。交禮金在男方或女方家,由雙方事先協(xié)商確定,不論在哪方,女方的舅父均有決定權(quán)。“摩尼”請求舅父讓禮讓情,其他人只是作陪。禮金是銀飾品、布料和舅父的外甥錢、父母的辛苦錢、折雞鴨的錢等.銀飾品包括銀項圈、銀耳環(huán)、銀手鐲、銀頭片、戒指等(無銀飾品結(jié)不成婚)。交禮金當天若是男方家困難,一時交不清,就由“摩泥”負責(zé),結(jié)婚前補齊。
結(jié)婚雙方都辦酒席,男方請3至5個男青年前一天到女方家,晚上舉行宴會,送親姑娘與接親小伙對歌,直到接親小伙拿出一條帶去的青帕子。次日早上,接親的小伙挑著糯米飯、幾斤豬肉和一只鴨,接走新娘。新娘穿著老式衣服(背心不繡花,只有提花圖案),眾多的送親姑娘一起步行到新郞家(按舊俗新娘必須穿草鞋),新娘出門時,若寨子有立房子的要停止響動(響錘),遇辦喪事的就繞道而行。新娘到男家門口時,由一位中年婦女指點,先跨左腳進屋,進屋后,坐在中柱下,以表示從今日起當家立志。中午,男方家擺席吃午餐。新娘不吃飯,坐桌陪送親姑娘。飯后,幾個迎親姑娘到井邊挑半挑水后(表示開始在夫家做家務(wù)).新娘與送親姑娘以及去接親的那幾個小伙子返回女方家,儀式結(jié)婚時新郎不在場;槎Y后,新婚夫婦到次年的2月2日以后才同房。
2、西部方言婚俗
有自由擇偶和父母包辦擇偶。自由擇偶受阻力,女方就會背著父母而跟男方去成婚,半月或一月后,男方找二三個族中長老,帶上酒和肉與夫婦同行,回到女方家認親,女方父母只好默認。一般情況下,男方要付一筆“離娘錢”,拿幾十斤酒肉,讓女方親朋共吃一餐才算開親。
吃雞酒操西部方言的在結(jié)婚前,男方擇定吉日通知女方家,男方請兩個媒人,一正一副稱為討媒,另有族中一叔伯作為男方父母的全權(quán)代表。正媒背把傘,副媒背氈包,帶幾斤好煙草和酒、肉各30來斤,女方父母也找兩個坐媒以及族中長輩和寨老等陪伴。兩個討媒到女方家后,向女方父母唱求親歌,若女方父母無意見,則找兩個族中的人陪同兩個討媒,走遍女方父母的內(nèi)親家中請客,就是遠居百里以外也要走到。媒人到內(nèi)親家中也要唱同樣的求親歌,并對被請者遞上幾匹煙葉,再告訴吃雞酒的時間。吃雞酒席上,雙方媒人、族中寨老把女方家所要禮金和衣料數(shù)目定下來,并讓所有參加雞酒的人知道,開議定送親人數(shù),讓坐媒將竹簽削好缺口遞給討媒,將按竹簽切口的記錄發(fā)給送親客酬勞。
接親結(jié)婚的前一天,男方家根據(jù)女方家嫁妝多少,請一幫小伙子到女方家接親。接親隊伍中有一位領(lǐng)頭人。接親時,男方家要挑酒米一挑,還有挑一腿和三皮肋疤骨的豬肉到女方家,禮品上要打紅封。接親的人要吹著嗩吶和蘆笙,邊唱歌邊跳舞,高高興興地到新娘家,新娘家以禮相迎。
送親苗家送親的人很多(除已喪偶者),任何人都可以當送親客,多時有100多人,最少有30至50人,主要以男女青年為多數(shù)。送親客多少是根據(jù)新娘家的親戚多少和農(nóng)忙農(nóng)閑的季節(jié)來定。送親客中必須有一對夫婦作為領(lǐng)頭人,送親客的衣食住行一切由領(lǐng)頭人安排。出親時,新娘要當著父母和親友的面哭,表示懷念,依依不舍。親友要拿錢給新娘(三角五角都可)。
換裝送親客來到距男家只有二三里路時,新娘把最好的服裝拿出來由領(lǐng)頭替她換。服裝出自姑娘的雙手,一般在婚嫁的大喜日子,苗家姑娘就要把自己多年挑繡縫制的最好的服裝穿出來顯本事。
進親進親時,男方家也有一對夫婦作為領(lǐng)頭人恭候女方家送親客。男方家事先請一幫年青力壯的小伙子,提著酒壺,拿著碗,只要抓住送親客,不管老少,都得先喝三碗酒才給進男方家大門。男方家領(lǐng)頭人事先用一張大桌子放在大門口,攔住女方家的領(lǐng)頭人對歌,一直要對到有一方領(lǐng)頭人認輸才讓進男方家大門。進親時,男方家用盆裝有一盞燈,一面鏡子(燈表示今后日子光明,鏡子表示照出妖魔鬼怪驅(qū)除邪惡),新娘必須從盆的上面跨過,以示吉祥。同時,男方家早有一人拿著一只大公雞站在大門口,當新娘抬腳進大門時,突然把公雞從新娘的頭上放飛,表示鳳進龍門。
送親客進門后,男方家指定一位斟酒人到送親客里面去先認新娘的舅父后認叔父,再認姑父(送親客里面必須有這三方面的人),認到誰,誰就得喝三大碗。認完親后,男方家的領(lǐng)頭人吩咐幫忙的人抬甜酒水給送親客喝,意解渴,后喝油湯水,意為提神,最后吃香瓜子(可以用苞谷泡代替),讓眾親友擺家常。
擺酒正常只擺“上桌”、“右桌”、“左桌”,坐不完的送親客由男方家另外安排坐席。上桌為“對歌桌”,坐有新娘、男女雙方的女領(lǐng)頭人、新娘的婆婆等。酒菜上桌時,男女雙方的女領(lǐng)頭人就開始對歌,一直要對到有一方認輸才能開始飲酒吃菜;右桌為“正桌”,上座有新娘的舅父、姑父、叔父,下座有雙方的男領(lǐng)頭人,左右座有其他主要親戚,稱為“正桌”。左桌為“陪桌”,坐的是新娘家的姑表,血表等,還有堂哥堂弟,通常稱為“扯皮桌”,只要男方家稍有一點不如意,這些姑表血表就要表現(xiàn)出來,一般男方家派出斟酒和陪客的都不愿到這桌去。
洗腳送親客休息時,男方家指定幾位姑娘先給新娘的舅父、姑父、叔父洗,后給女方家領(lǐng)頭人洗,最后是給其他送親客洗。不論洗到誰,洗不洗都要給來洗腳人的錢(三五角都可)。男方家給送親客洗腳后,女方的領(lǐng)頭人又指定送親客中的兩位姑娘出來給男方家洗,主要洗男方領(lǐng)頭人、新郎的父母親、廚官等。洗到誰,同樣在給錢。
洗完腳后,進親禮節(jié)結(jié)束。年老的親友可休息,男女青年自由對歌、吹蘆笙、跳舞和談情說愛。
跪親進親的第二天,由新郎和陪男向新娘的舅父、姑父、叔父和女方領(lǐng)頭人下跪,女方家要給新郎從頭到腳換一套服裝,其他親友要給新郎和陪男丟錢。
送禮也叫發(fā)草鞋錢。這是一種傳統(tǒng)形式,一般只付給新娘的舅父、姑父、叔父各3元6角,領(lǐng)頭人2元4角,一般送親客3至5角。
退親退親時,男方領(lǐng)頭人用一張大桌子堵住男家大門,要女方領(lǐng)頭人對歌,對到有一方認輸才讓女方領(lǐng)頭人走。退親時,男方家要事先指定兩位姑娘到寨門口去攔新娘(叫攔親,新娘在雙方領(lǐng)頭人對歌時,趁人多不注意,悄悄溜跑了),新娘被攔住后,就放聲大哭,表示不愿離開親人,送親客和親友要送給新娘的錢,新娘被攔親的人勸回新郎家后,送親客才能退親回女方家。
(二)喪俗
1、中部方言喪俗
喪葬分為送終、入殮、報喪、葬禮、復(fù)三等幾個程序。老人病危,兒女日夜守護。老人落氣,全家慟哭,寨鄰幫忙料理喪事,并將老人抬到堂前,沐浴穿戴停放于木板上。人去世后,急找本民族巫師推算安葬時間,派人分別到親友家中報喪,親友吊喪時,孝子跪著迎接。兒女、女婿須在人殮棺前給老人送上6尺白布作為墊蓋布。參加葬禮的各路親友請人吹嗩吶,帶著鞭炮、香燭、紙錢、雞鴨、糯米、大米及苞谷等物,有的還關(guān)祭碗、祭帳、挽聯(lián)。辦喪事不收禮(錢),喪家一般殺豬或殺牛。葬禮必須有巫師給死者開路,棺木送到墓地后,落土?xí)r,巫師念巫詞后,孝男向死者作最后告別,然后帶上雞鴨、香燭、錢紙到墓地向死者悼念,并請巫師退魂。孝家要守孝120天,守孝期不尋歡作樂、剃頭,禁忌吃狗肉,3年內(nèi)不貼紅喜聯(lián),不穿紅綠衣服。
2、西部方言喪俗
老人死后要將尸體洗凈入棺,擇期安葬。根據(jù)經(jīng)濟條件殺豬打牛辦喪事(也可不辦)。葬后第13天夜晚,親戚各帶上一壺酒來祭奠死者,并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
祭祀又叫“燒靈”。辦喪事最隆重的典禮,多年才辦一次,被祭死者不止一個。子孫分了家的也要聯(lián)辦。
橫葬無論墳的向山如何,都要讓死者的腳朝東方。據(jù)說祖先從東方來,死后仍然走到祖先那里去。
(三)傳統(tǒng)節(jié)日
苗家除過春節(jié)、清明、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外,還過如下節(jié)日:
跳花節(jié)農(nóng)歷正月初八,西部方言區(qū)過跳花節(jié)。跳花節(jié)的來歷有兩說。一說:古時候,苗家在戰(zhàn)爭中撤退遷徙,每到一個宿營地,首領(lǐng)們都要高高地豎起一面旗幟,傳令前后人馬,就地宿營。定居以后天天升旗。久之,改天天升旗在正月初進行,紀念過去豎旗屯兵活動。另一說:三百年前,一對男女青年,后生名楊信,姑娘叫李梅,同居一個村,青梅竹馬,可是父母都為他們各自定了“背帶親”。正月初八,楊信帶著蘆笙,李梅攜起銅琴,相約到遠離村寨的一座山頭上,雙雙依在一棵大杉樹下,楊信吹起蘆笙傾訴對李梅的愛情,李梅彈響銅琴,發(fā)出生死相隨的和聲,雙雙吊死在杉樹上。后人為紀念他們爭取婚姻自主,歌頌他們忠貞純潔的愛情,把正月初八定為“跳花節(jié)’。主持者擇定吉日,豎起花竿,掛上有色長布條,鳴放鞭炮,號召眾人前來過節(jié)。正月初八,人們穿上盛裝,吹著蘆笙、嗩吶等,云集山場并從事一些體育比賽,參加者常達數(shù)千,有的來自百里之外,青年男女交朋聯(lián)友,締結(jié)姻緣?h境每年在柏秧樹過跳花節(jié)。
敬轎節(jié)農(nóng)歷二月二日,是送新媳婦和修補路的節(jié)日,家家煮雞蛋,染成紅色,小孩子用網(wǎng)袋背著出游。
六月六農(nóng)歷六月六,過“包棕節(jié)”。多的包四五斗米,少則包斗米(是走親戚不可少的禮物),同時到田坎邊宰殺公雞一只,把雞血滴在紙馬上,以示驅(qū)害蟲保豐收。
卯節(jié)農(nóng)歷七月十三日,各戶都把出嫁了的姑娘、姑媽、姑奶接回來歡聚。晚上壩子里插上香,如滿天繁星,預(yù)示著新谷進房,確保豐收。
(四)傳統(tǒng)食品
苗族主食,河谷地區(qū)以大米、苞谷、苔類為主,高山地區(qū)以苞谷、麥子、蕎子高梁為主.副食有瓜類、豆類、蔬菜以及肉類等。細酸菜煮魚是苗族待客的美味佳肴。細酸菜是由青菜涼到半干,洗凈切細,加上甜酒糟、苦蔥、蒜苔等拌勻,貯于壇中,密封而成。.此外,還喜作豆豉、豆腐等。葷菜的加工,主要有熏制臘肉、腌肉、香腸等。苗族喜糯食,親友來,以糯食待之。糯米粑是春節(jié)拜年、棕粑是六月六走外家必不可少的禮物。苗族喜飲酒,秋收以后家家戶戶都要自釀甜酒和燒酒,特別是用苞谷和麥子烤的燒酒,是醇香的低度酒。苗族人民還喜吃狗肉。
四、民族文藝
(一)民族文學(xué)
縣境內(nèi)苗族口頭文學(xué)豐富,分為散文體和韻文體。
古歌又稱“老歌。一般都是幾百行、上千行乃至萬行。古歌的語言形式為盤問體和鋪敘體。盤問體的句型一律為五言,鋪敘體的句型有五言和長句摻雜。每首古歌都有一定的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或把動、植物和非生物擬人化。古歌在結(jié)構(gòu)上采取設(shè)問作答的方法,輾轉(zhuǎn)復(fù)唱。古歌的內(nèi)容,一般的習(xí)慣說法是12路(路就是“本”或“部’)。按內(nèi)容分,有敘述天地來源的《開天辟地》、《運金運銀》、《鑄日造月》等;敘述萬物來源的《找木種》、《犁東耙西》、《栽楓香樹》、《砍楓香樹》、《妹榜妹留》等;敘述人類來源的《洪水滔天》、《兄妹成婚》等;敘述民族遷徙的《跋山涉水》等。這些歌敘述當時的祖先為尋求美好生活,歷盡千辛萬苦,來到現(xiàn)在居住的地方,開墾種植、繁衍子孫的經(jīng)過?h境內(nèi)陳家溝、木橋、鯉魚、長青、馬路河等地的部分老人會唱古歌。
敘事歌也叫故事歌,大多由幾組合成。一般為五言體,押調(diào)不押韻,較有代表性的是《仰阿莎》,在藝術(shù)上具有獨特風(fēng)格,長達幾千行。它敘述一個心地純潔的“清水姑娘”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故事。
酒禮歌和祝詞酒禮歌和祝詞是在走親訪友、建新房、婚禮、為老人祝壽等場合唱,多是頌歌和謙詞。
造反歌階級性異常鮮明,能激起人們對反動統(tǒng)治者的仇恨,號召人們向那些殘酷的統(tǒng)治者作殊死的斗爭,如《霞巴奪》。
情歌種類繁多,有傳統(tǒng)繼承,也有即興而作。抒發(fā)內(nèi)心復(fù)雜的思想感情,使人久久難以忘懷。情歌一般分《相見歌》、《青春歌》、《贊美歌》、《單身歌》、《求愛歌》、《相戀歌》、《結(jié)婚歌》、《悔婚歌》、《逃婚歌》、《分別歌》等,有用漢語作情歌唱者。
節(jié)日歌節(jié)日才唱,不同節(jié)日又有不同的內(nèi)容。如《過年歌》,說“年”天上地下到處走,天上和地下的人都爭著搶它。為此,天上和地下還打了一仗,最后議定,它先到天上,天上先過年;它下到山林,百鳥才過年;鉆到水里,龍王魚蝦過年。最后才來人間,只有勤勞富裕的地方才有年過,而懶惰的地方年不去,所以現(xiàn)今的人們才努力生產(chǎn)。
巫詞巫師在祭祀、喪葬等活動中專門唱頌的一種苗歌,對先人、死者、靈魂等都有繪聲繪色的描述,內(nèi)容也極為豐富。
兒童歌和謎語兒歌苗語稱“霞糾呆”。它符合兒童心理和理解能力,在苗寨的少年兒童當中廣泛流傳,很有群眾性。兒歌和謎語雖然短小但節(jié)奏明快,瑯瑯上口,口頭語言特點乏突出。
近年來,在陳家溝、木橋、鯉魚、長青等地,一些青年人用苗文進行文學(xué)創(chuàng)作,特別是詩歌的創(chuàng)作。
(二)民族藝術(shù)
音樂苗族最早的樂器是蘆笙,蘆笙曲調(diào)是最早的曲調(diào)之一。苗族的音樂,可分為民歌、蘆笙、嗩吶和簫琴曲調(diào),每類曲調(diào)又各有若干種。民歌曲調(diào)可分為古歌、情歌、喪歌曲調(diào)幾種,每種各有其特點。古歌曲調(diào)渾厚練述,拍節(jié)分明,嬌健剛勁,唱時多用真聲,略帶朗讀形式。情歌為青年男女社交所唱,曲調(diào)很多,抒情氣氛濃郁,旋律優(yōu)美。一般是低聲對唱,也有二重唱和混聲合唱。酒歌(祝酒歌、對歌)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對唱,用于社交場合敬酒時。喪歌是對成年人正常死亡時的悼曲,曲調(diào)悲戚,內(nèi)容凄楚。
蘆笙曲調(diào)是苗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tǒng)曲調(diào)分為舞曲、代歌曲、問訊曲等幾種,每種又有若干曲。舞曲節(jié)奏輕快,抑揚頓挫;代歌曲曲調(diào)婉轉(zhuǎn)柔和,多有尾聲;問訊曲曲調(diào)緩慢,節(jié)奏明朗。嗩吶曲調(diào)各地不同。在本民族中一般是在辦喪事時吹奏。苗族吹木葉,歷史悠久,在也仍然時興。
舞蹈蘆笙舞起源很早,宋朝時曾進入朝廷表演。苗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是蘆笙舞?h內(nèi)苗族的蘆笙舞以雙人舞為主,旋律變化多,節(jié)奏比較自如,有大旋轉(zhuǎn),立高樁,鴨子步,大翻滾等帶雜技性的蘆笙技巧。為獲得更好的共鳴效果,吹奏者將蘆笙朝下或者左右搖擺,其聲與山谷回音相激蕩。板凳舞,辦喜事舉行宴會時,助興而舞,一婦女司酒,男女數(shù)人各持小板凳兩張,擊拍合歌,先進3步,退3步,旋躍而舞,節(jié)奏鏗然,錯節(jié)拍者罰酒。一般喜在有樓板的屋中進行,使步伐音節(jié)更為響亮,以增添活躍氣氛,“蛙不勒旮耿”是縣境苗族人民在祭祀中的舞蹈,流傳于大山、坪子等村寨。此舞是以鼓相配唱跳和以鼓相配吹跳的蘆鼓舞。第一部分以鼓相配唱跳,動作為“走”、“走場”、“轉(zhuǎn)場”。第二部分以鼓相配的笙鼓舞分三段:第一段體現(xiàn)苗族祖先經(jīng)歷的艱苦歷程,動作有作貝斗,踩貝勒(走三步、踩三步),意為接祖先,燒靈祭奠;獨波娃哥(收牛拍角),意為祖先歷程艱苦,生存來之不易。第二段動作:作貝斗(走三步,踩三步),意為接死者魂歸,為其燒靈;嗡克啦(鴨子下田),意是為死者燒靈開道時辰已到。第三段動作:作貝斗,踩唄勒(走三步,踩三步)送死者歸天;勾股斗(腳勾腳)死者已無牽掛,祭奠死者的牛及衣食等物已被死者帶走;摩啊德(轉(zhuǎn)身對掌),表示生存者為死者靈魂升天而高興。此舞蹈的基本步伐有:走(走,踢走)、勾腳(立勾、蹲勾)、轉(zhuǎn)(踏轉(zhuǎn)、跳轉(zhuǎn))等。舞步動作以矮步動作為主。蘆笙隨體動方向自然擺動,使“走”、“勾”、“轉(zhuǎn)”協(xié)調(diào)配合,揉為一體。此舞先唱跳三段后吹跳三段,唱跳都以鼓相配,唱跳踩字眼,鼓聲要分明,舞步干脆利落,強弱分明,粗獷古樸。
(五)民族工藝
刺繡具有獨特的技巧,針法有平繡、辮繡、結(jié)繡、纏繡、絹繡、貼花、抽花、打子、堆花等10來種。圖案有麒麟、龍鳳和常見的蟲魚、花卉、桃子、石榴等。顏色有大紅、紫紅、水紅、深藍、淺藍、深綠、淺綠、橙黃、深黃等。
一般以綢緞作底,繪上或貼上圖案。刺繡有平繡凸繡之分,平繡流行面很廣,凸繡是在底布上多鋪幾層紙花,使所刺花卉凸出,有立體感。有的喜繡大花,繡成后,再用金線轉(zhuǎn)著花瓣邊緣綴上,花朵格外醒目。有的刺繡,多以青、藍布作底,繡出5色花紋。辮繡是先將8或12根染色絲線辮成辮子,然后將它回旋滿綴于底布成花。結(jié)銹是插針后,以線在針頭挽數(shù)結(jié),然后抽針,如此反復(fù)插滿花結(jié)。貼花是用彩色絲緞剪作許多等腰三角形,如葵花米大的小瓣貼在布底上,再在其周圍密繡一圈,紋樣多為幾何圖形。堆花是用緞子剪作花瓣,貼上較小的布殼,邊沿往里折,再層層堆疊,綴成后,花瓣逐漸凸出,就象木雕一樣,主要用袖花。
挑花花線喜用深疏色和水紅色,有的喜用橙黃色套以其它雜色。挑花針法與刺繡不同,是以平布作底.挑制時先用線勾出輪廓,再按圖案隔一根紗或幾根紗插針,不能錯亂,而且多是背面挑,正面看,花紋多成幾何圖形,常常是紋形不同的幾朵小花拼成一大朵,外套菱形方格。
織錦把牽好的經(jīng)紗軸擱在織機上,再用一塊光滑的竹片按照花紋需要,向經(jīng)紗的一根或數(shù)根挑通,而后引進一根緯線?楀\有寬窄兩種,窄的只有四五分至2寸左右,作帶子用;作裙圍的織錦,寬約尺許,都是彩色絲線織成.也有挑織,全用白棉線織成,寬約1尺,染成藏青色,作婦女衣背用。
蠟染苗族蠟染歷史悠久。蠟染制作方法,是將白布平鋪于案上,置蠟于小鍋中,加熱溶解為汁,用蠟刀蘸蠟汁繪于有布上。一般不打樣,只憑構(gòu)思繪畫。繪的花鳥、蟲魚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繪成后,投人染缸漬染,撈出清水煮沸,蠟溶化后即出現(xiàn)白色花紋。
銀飾本民族男工匠所制,工藝精巧。較為精工的泡項圈,圈身制成空心的龍身,鏤成“二龍搶寶”,玲瓏剔透。還有泡手鐲、銀泡、銀鏈、銀耳環(huán)、銀鈴、銀蝴蝶等,制作這類銀飾費工極大,有的要經(jīng)過多程序加工。